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世人眼中关羽是文武兼备忠义双全的英雄,张飞只是一员猛将,但笔者从一些史料却推断出关羽在谋略、修养、忠义等方面都远不及张飞。  相似文献   

2.
说说关羽     
他,身高九尺,面如红枣,眉似卧蚕,丹凤眼,仪表堂堂。他就是“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关羽。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马,好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在“三国”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关羽给我的感触最深。“义”是关羽的“魂”。关羽被称为“义圣”,在情义有价的今天,关羽的义薄云天尤为可贵。听说过“过五关斩六将”吗?对,关羽在曹营中锦衣玉食,还喜获赤兔宝马,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抛弃了曹操赠与他的荣华富贵,毅然踏上了寻找刘备的征程。一路上,他竭力保护甘、糜二位夫人,肩头的担子很重,可他无怨无悔。因为没有通行令,一路上屡次遭遇阻拦伏击…  相似文献   

3.
关羽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将,被后人尊为"武圣"。但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最终却败于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手下,这让后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关羽伤人又害己的语言害了他。于禁在三国时期堪称一位名将,在抵抗关羽时,曹操特意让他带领七军对抗。谁知他落入关羽的圈套,最终七军被淹,自己也做了俘虏,被押到关羽面前。于禁拜服请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关羽并无绝伦超群之处。宋元以来,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关羽崇拜之风日盛,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关羽形象的诠释与关羽崇拜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表现出演义小说对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独特视角,特别是小说对于人物事迹的延展处理,本文以关羽为例,在此选取许田打围及讨董卓两处加以分析,略论《三国演义》的史料延展之法。  相似文献   

6.
关羽北伐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刘备集团丢失荆州,失去了对《隆中对》实施的基本条件。然而,关羽北伐的失败,其原因和责任却不仅仅在关羽一人身上,而是整个刘备集团对当时战略态势判断及战略决策、部署的失误。本文主要从北伐时机、北伐目的、战略部署等方面探讨关羽北伐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关羽信仰传播基础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庙宇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关羽的忠勇仁义形象符合官方主导思想,再加上文艺和志书的塑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军事活动的推动,到明代后期,关羽祠宇数量甚至超过孔庙,关羽信仰也传播到了海外,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学界虽对关羽信仰关注较多,但对蒙元时期的关羽信仰却探讨较少。关羽这一汉人信仰在少数民族统治的蒙元时期同样流行且被广泛信仰;元文宗对关羽的册封虽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但用意深远;元杂剧的繁荣推动了元代的关羽信仰。对比宋明和元清对关羽信仰的不同利用,可以洞悉他们不同的文化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有两句话很重要——“蜀国成于关羽亦毁于关羽”和“关羽败走麦城,赔上了蜀国的国力”——确立功过是非评判的标准:对国家负责。此文还需要升格,最后自然段的总评的落点应是“全面概括关羽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雄神的关羽,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崇拜,而元代尤甚。元代关羽崇拜不仅表现在官方或民间对之的顶礼膜拜上,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元杂剧中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亦可明证。  相似文献   

11.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崇拜逐渐形成新的信仰中心并北移的最初阶段。湖北当阳玉泉寺关庙作为关羽显灵之处,渐渐失去其宋元时期的中心地位,而山西解州关庙则以关羽出生地的独特优势,逐渐在明代跃居新的关羽信仰中心。这与解州关庙修建较早,官府祭祀不断,地方志书强化及官商大力传播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关羽被害,结束其英雄一生。作者罗贯中有诗赞云: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这赞词,可以说概括了关羽一生业绩和关羽这一艺术典型的本质特征。的确,如果我们将关羽与三国其他战将,不论与张飞、黄忠、马超、张郃等人比较。还是与曹营中的张辽、许褚、曹洪、夏侯渊等人相比较,还是与东吴的周瑜、甘宁、黄盖等人比较,还是与颜良、文丑、蔡阳等人比较,我们便发现关羽具有明显不同于他人的风姿和气质,除了勇武之外,更多地带有儒将风采,是一个被儒化的英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漫长的关羽被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有一股相当巨大的力量把关羽推上了历史的神坛。这股力量中的一部分是由历代文学艺术家们生发而铺展形成的。关羽能成为“显佑千春”的“武圣”,除了历朝统治者的推崇外,是得力历代文学艺术家对关羽的美化和颂扬。宋、元、明、清四代,有多少枝生花妙笔把普通的关羽描写成“忠”、“勇”、“义”的理想化人物;有多少锦心绣口把平凡的关羽演化成“英雄”和“超人”;又有多少篇绝妙诗文把凡人的关羽吟唱成超逸绝伦的“圣人”和“神人”。关羽的“忠”、“勇”、“义”理想化人格形象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创造而形成雏形又趋于完美的;关羽生平一些传奇事迹也是经由民间说唱、小说演义、戏曲表演等艺术加工和渲染才灼灼生辉的;而关羽身上传奇般的灵验也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描写和刻  相似文献   

16.
话说关羽     
初看《三国演义》,觉得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关羽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曹操则是坏人和奸臣的集中代表。黑白分明的幼稚,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再读《三国》,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却几乎完全颠倒了过来。且不说曹操,只说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弥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他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考证法、考古法、专家访谈法对关羽使用的兵器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对以前的各种学说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归纳,得出了关羽的兵器是刀,但不一定是罗贯中笔下的青龙偃月刀。  相似文献   

18.
评关羽其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州(山西永济)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19年。 关羽是个“万人敌”的猛将;在杂剧和评话中是一位传奇式的好汉;在《三国演义》中是一名义贯千古的悲剧式的英雄; 对于这么一个“寂寥于(生)前,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考证法、考古法、专家访谈法对关羽使用的兵器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对以前的各种学说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归纳,得出了关羽的兵器是刀,但不一定是罗贯中笔下的青龙偃月刀。  相似文献   

20.
纵观整个20世纪,读者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诠释,从而使关羽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文人出于"革命"目的,否定关羽,鲁迅则能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小说;建国初期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关羽的"义",或肯定或否定,多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为纲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新时期以来主要从文化和宗教角度对关羽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