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仿"是中国先锋作家"反话语"叙事革命的一种重要叙述策略。在先锋作家的"纯"文学想象中,戏仿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实验,更是一种话语形式和审美范型。然而,当这样的实验被重复并成为新的叙事准则时,戏仿便可能转而被"经典化"。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废名、沈从文、萧红,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他们的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故事情节明显弱化.究其原因,一是现代小说家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强化了小说的抒情性,追求"小说的情调"和"小说的意境";二是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追求小说的"诗趣";三是五四时期追求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也直接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英国大多数作家摒弃实验小说的创作手法,引领了一场"回归传统"的创作潮流.本文分析了该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愤怒的青年"金斯莱·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的创作风格、新型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色,凸显出这部传统主义小说在世界现代主义艺术大潮中绽放出的异彩.  相似文献   

4.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4):79-81
徐州籍作家赵本夫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本文从"小说创作历程研究"、"作家文学思想研究"、"小说文本研究"等方面对1982年~2011年赵本夫小说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类,试图总结既有研究中的得与失,以期拓展赵本夫小说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茹志娟是一位善于思考和敢于按自己的创作思想写作的作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因为创作出"清新、美丽"的《百合花》而得到茅盾等大家的赏识。在新时期,又以一篇《剪辑错了的故事》引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波及小说、诗歌、话剧的文体变革。本文试图对其前后期小说叙事技巧和对新时期文体变革的贡献作一些初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文自修》2011,(11):18-19
【背景简介】2011年8月21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来到南京大学,为中国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勒克莱齐奥是法国著名文学家,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2008年,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7.
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家,萧红以其<生死场>写下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其<呼兰河传>对民族痼疾的深刻揭示而"终于同鲁迅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更以其敏锐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女性受难图,以近乎痛恨而无奈的笔调揭示了男性世界的无情与自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这种自"西"向"东"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左翼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都进行了上海的都市抒写,但由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其笔下的都市也迥然相异。当新感觉派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风俗"的时候,左翼作家却表现发生在中国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当新感觉派关注"人"与"都市"的关系时,左翼作家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当新感觉派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写都市的变异的时候,左翼作家仍然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新感觉派的主观的心理分析与左翼作家的客观的社会分析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私小说在日本文坛所占的比重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无法与之抗衡的,在日本,几乎没有哪个作家不写私小说。笔者试从私小说的创作特征出发,分析私小说作品中的"原生态"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童年经验对于一位作家创作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余华小说中常有描写"血""死亡"以及暴力的内容,并带有鲜明的海盐特色,这与其童年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海盐的风光、医院的生活以及"文革"的体验都能在余华的小说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海派的小说中,海派作家笔下的"夜"既具有其本身的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夜"漫长而又短暂,"夜"里充满了情爱与欲望,"夜"是寂寞的痛苦,是对爱的渴望。海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苏青三人小说中的"夜"意象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2):18-1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5.
元小说"碎片化"写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传统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碎片化"叙述是元叙述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叙述语言变异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并进而消解这一叙述模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文章以马原等先锋派作家作品为例,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导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碎片化叙述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博尔赫斯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人,一个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他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迷宫,让我们改变了关于小说的观念。他打破了小说的种种清规戒律,小说由此获得了更自由的存在,以及无限的可能性。而小说之存在前提,乃在于人之存在,因此小说之存在和人之存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这是走近博尔赫斯世界的一条根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个普遍的概念,体现在小说中的语言形态实际上是熔铸着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情感倾向、美学追求的个人"言语".从"语言"向"言语"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作家独特的文体语言风格形成的过程.从小说语言的话语层面、语象层面、意蕴层面分析阿袁小说语言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18.
论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小鹂 《文教资料》2008,(19):23-25
<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用来演示后现代叙事理论的一部杰作.卡尔维诺在该书创作中进行形式上的实验与创新,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中嵌入十部不同类型的未完成的小说片断,形成多维叙事视觉的元小说框架.卡尔维诺通过设置作家、读者等一系列人物来展示并讨论作家、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表述了小说阅读与写作理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小说中的小说",即元小说.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特色的一位作家.前人对许地山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其作品的异域特色、宗教色彩,尤其是宗教对其人生观的影响等方面.许地山小说的现代主义意味主要体现在作家"生本不乐"的人生观;人物形象不计后果,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人物之间的难以沟通,各自为战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