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国小说尤其是20世纪的现代派小说是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其纷呈流派的众多特殊性、主题意蕴的三大不张扬性、国内现代派小说阅读学研究滞后导致的师生与作品的较大隔阂,致使学生深入文本困难重重。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现代派小说意蕴的策略探究:聚核层进,触摸文本;确立主题,重组文本;比较阅读,强化异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希望最终使我们教师的观念得到丰富和改变,引领学生开启现代派小说主题的神秘之门,从而欣赏到人类世界许多妙不可言的美景。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选人中学、中专教材,应该是对他的现代派小说(也称先锋实验小说)语言的关注与研究。指导学生品味现代派文学的语言,辨析与把握现代派文学语言的内质、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3.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5.
通过余华小说的文本阅读与比较,归纳出余华小说中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并结合前人对余华的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的观点,阐述余华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化内涵,发掘余华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余华在写作中特别擅长使用各种叙事手法,他很多的叙事手法都是自创的,运用的最为驾轻就熟的就是重复叙事的手法。重复叙事不但是细节的重要构成,还是小说的主要结构,重复叙事使作品透露出无尽的意蕴:深邃的主题和形式的审美。《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余华最典型的重复叙事代表作。本文从《许三观卖血记》重复的主题、重复的细节以及重复的对白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余华对重复叙事的运用,探讨重复叙事的手法给小说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刘琰 《语文知识》2012,(1):15-16
余华小说善于运用循环、偶然等手法,这些特点使余华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暴力、鲜血和死亡是余华小说常见的主题,原因是:童年的恐惧长久地伴随着余华,以及内倾的心理,这使他内心同现实一直保持了一种紧张关系;特殊的经验使余华习惯了鲜血和死亡,甚至于迷恋;直觉内倾型的心理特征。另外,余华的小说缺失高大的男性形象和具有“弑父”的倾向,原因是余华童年记忆中形成的不完美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9.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顾玲 《文教资料》2010,(28):14-15
本文采用热奈特的叙述学理论.以现代派的两部小说作为分析的文本.揭示现代派英关小说中叙事结构的特点。现代派小说运用时态、语式与语态将故事的时间和空间错乱,在叙事观上产生时空观上的创新与突破,实际上也是结构手段与结构形式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周克平 《莆田学院学报》2003,10(1):65-69,94
从小说的源头、兴起以及现实主义、现代派小说的发展轨迹,考察小说的本体特性;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小说,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符号化的存在决定着小说对自身文本世界的创造与虚构,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得出了小说的本体特性是虚构,而不是写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青年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存的关注。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作家都叙述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徐慧瑶 《文教资料》2013,(35):104-105
余华新书《第七天》是一部篇幅仅为13万字,容量极小的小说.本文将就小说文本,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浅谈余华作品《第七天》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4.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先锋小说实验性质的展示,包含温情的苦难的追述,更有作家作为"人"进入灵魂深处的思考。时代的变换,是促使余华形成这些改变的历史契机,由外部因素致使个人写作视角的新发现,并一道作用于余华献给读者的文本中。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余华不仅具有先锋解构的技巧,也有对历史写实的运用,这样使得作家文本具有冷暖鲜明又交织共融的特色。余华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共时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林中之死》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两个文本在主题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将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法,细读文本,对二者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与技巧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小说是一个意义缺席的世界,余华无意通过自己的小说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恰恰相反,余华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虚妄的世界,正是这种虚妄,揭示了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性。《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和消解意义的文本。余华在一个意义缺席的话语资源中,不可能找到并赋予这种本能生存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一直是小说考点中的难点。教会学生如何回归文本,寻找小说文本中的“抓手”,并通过这些“抓手”透露的信息来把握小说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变色龙》为例,谈初中小说主题探究的三个“抓手”。  相似文献   

20.
一部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何况是现代派作品,其主题会更加地复杂多元。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这篇小说的主题争议颇多。有参考书这样解读:“通过叙述涉世不深的少年‘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作者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陌生,荒诞、无法理解和把握,从而流露一种人生漂泊的悲观情绪。”更流行的观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