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是不提倡道德说教的,也没有明确提出道德要求,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思想的内容和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职业道德思想的挖掘,以期对我国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的“现实的”和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扬弃而形成的。“现实的个人”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马克思的新唯物史观的起点所在,同时它还蕴涵了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变革,使得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现代哲学的转折。  相似文献   

3.
<正> 道德说教是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拙劣现象,它使大量的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因而严重地妨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本文拟在对道德说教的产生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克服道德说教的途径。 一 道德说教,就字面而言,属于说教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内容,而说教本身则来自宗教信徒的教义宣传,道德说教与宗教宣传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宗教信徒尤其是神职人员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是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为此,他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主要采取了“二分论”或“对立论”的立场:把早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企图用青年马克思打倒老年马克思,用马克思打倒恩格斯。然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马克思学”中出现了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新动向,这就是从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的“对立论”转向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一致的“同质论”。以古德纳尔、亨勒、利各比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反思和批判“对立论”的不足与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并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举辩证批判的利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根本改造和批判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不彻底性,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本质特点加以革命的改造,坚定了革命辩证法的信念马克思坚持理论原则、重视历史遗产的价值、注重于挖掘前人精神财富的独创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1804—1872)是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抨击宗教神学和批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13页)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费尔巴哈从根本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创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却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曾经形象地指出过:“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 ,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 ,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 ,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存在原则性差异,并由此推论出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则退回到直观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去了,这样的“差异论”缺少文本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共同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的哲学不是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差异,而是基本哲学立场、观点、方法一致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内部的分工、视野和关注点的差异和互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上有着高度的统一,但由于人的理论修养和著述分工等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比较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们的“异”与“同”。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讲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而不是"全部哲学的终结"。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后全部哲学都终结了是不符合恩格斯本意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没有马克思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正确的。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后,不仅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产生了很多流派的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