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意识形态批评运用于电影之后,成为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电影批评等一道促成了电影理论的现代转型。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开创了电影批评的新方法,提供了电影研究的新视角,启发了现代电影理论的新方向,为电影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其创造的症候式阅读影响了之后的电影理论与批评。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电影理论转型标志的电影符号学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面貌,它的革命性效果体现在其现象学效应上。首先,电影符号学使电影理论跳出了传统电影本体和美学研究的窠臼,大大拓展了电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电影理论融入了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主流;其次,电影符号学修正了传统电影理论旧形而上学式的研究倾向,发展了符合现代哲学精神的现象学理论方法,为电影研究找到了更科学更坚固的哲学基础,为未来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电影语言现代化既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起点。其意义在于引发了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原则和方向:它通过对电影语言/形式创新的提倡,使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从政治评判到注重(形式)审美;通过电影语言史观的多样表述,确立了电影表现形式的多元观念;通过对现代派电影表现手法的讨论,丰富了我国电影现代表现手法的内含。在当下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和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语境中,反思这些观念和原则对中国电影理论的重构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七八十年代成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的理论批评流派。它的生成和发展吸收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要素。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也开始受到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现代电影理论和经典电影理论的分水岭是电影符号学。从经典理论向现代理论的转型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范式转化的过程,一个从经验主义走向理性主义的过程,一个从单学科迈向跨学科的过程。电影符号学遵循的正是这条路径,具有科学化、精细化和交叉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理论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电影作为一门短史艺术样式,100多年来得到飞速发展。电影的意识形态性阐释在现代西方理论视域中是建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的,这些理论家通过“根据征候阅读”、“神话模型”、“逻各斯中心”解构、无意识“镜像”等概念的创造性运用,从理论上阐发和解剖了影像艺术背后深潜的文化政策谋略对现当代西方社会秩序的监控。  相似文献   

7.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电影自其诞生以来,就天生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属性。现代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已成为大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全面地超越了文学、绘画、戏剧、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和摄影等传统艺术形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接受手段,现代电影逐步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合谋,并取代传统媒介,进而转变为一种全面影响社会生活的“文化生产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当代青春电影为研究对象,将当代青春电影置于20世纪末期至后现代主义文化、另类文化、青年文化等文化现实背景下,对当代青春电影进行精神分析,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归纳出其精神特质,寻找当代青春电影在当代艺术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门心理学理论,它还对文艺、哲学、电影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欲望与梦、潜意识与意识以及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电影制作与分析。魔法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魔法片通常描绘的是现实中不可见的事物,它的故事题材一般都是超自然、神力、神魔等人类无法预知的东西,但是这种魔法通常是由欲望召唤出来的,与精神分析中的梦、潜意识、本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类的魔法片。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已被广泛接受,但目前鲜少有人对影视翻译尤其是影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研究。本文将以符号学翻译法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符号系统的三维关系中探寻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叙事学理论开始进入电影研究的领域,之后更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电影叙事学随之成为了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对于国内学界而言,这一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则稍显滞后。因而对当下国内电影叙事学研究现状的梳理、分析和解读,寻找构架线索,探究发展方向,就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观众对于纪实片的心理欲求和期待视野,是在人类几千年现实文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和几十年接受写实风格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千百年占据思想领域的模仿论和反映论的艺术观潜在影响下积淀而成的.电影独有的活动照相特性、认为电影"先天性"地负有客观性的电影理论、荣格的"人格面具"论、后结构主义电影理论中的"镜像阶段"论等都表明了观众们要求写实电影能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随着电影观众欣赏能力和观影趣味的发展变化,促成了电影实践中纪实性元素与表现性,戏剧性原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借用古装片这一“画皮”,杂糅了诸多现代社会观念,包括性别意识形态.婚恋的多重涵义等,利用影视的多重质素,对相关题材加以继承与扬弃,成功打造了一部伪东方魔幻主义的大片,一部缠绵凄婉的现代爱情“惊悚片”。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探讨“《银幕》理论”中的“文本分析”方法。20世纪70年代,围绕英国电影理论杂志《银幕》发展起来的“《银幕》理论”整合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前沿人文学科理论,发展了以左派意识形态-符号学-精神分析为框架的电影“文本分析”和电影精神分析方法,对现代电影理论影响很大;同时因其与以“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复杂的理论交织、缠绕关系,今天梳理“《银幕》理论”对增进我们对文化研究的理解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将如何摆脱困境与危机,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中国本土电影只有以积淀了民族审美经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去反映民族化传统并运用现代意识去观照和超越传统化,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当下状态和普通人的命运及价值观念的嬗变,努力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东方诗情和东方神韵并与现代电影语言审美地结合,才有可能在世界电影艺术的领域中拥有一块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7.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0年代,法国兴起了超现实主义电影.本文着重研究它的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总结它的总体特征和意义,指出它对于人的精神领域、特别是人的无意识心理的探索,对于电影表现领域的开拓,自动的写作方法,所触及的社会问题,与其他艺术流派的关系,以及它所预示的当今人类的特殊矛盾与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