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姚崇,是中国盛唐时期的著名宰相,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姚崇的生平事迹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开元之治”和借鉴历史的经验。本文试对姚崇的生平和政治业绩加以论述,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教。一姚崇的生平姚崇,本名元崇,曾改名元之,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以南陕县)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和北宋欧阳修、宋  相似文献   

2.
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潘孝伟唐代减灾活动,正如开元名相姚崇所言,乃“有国之大事也”①。它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从减灾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唐代政治长期相对稳定、经济空前持续发展的深刻原因,同时,也能使我们从...  相似文献   

3.
姚崇以宰相身份"救时",与其精神特质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他少年时颇有游侠之风,阅历丰富,深知时弊,善于应变,与唐玄宗投契;出身官宦世家,洞察国事,具有行政才能,又得到玄宗充分信任和授权,秉持民本观念,反对以物害人和侫于佛道,坚守儒家的刚健有为传统,是河南儒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4.
杜亚泉是我国近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民国初建,政治问题非常突出。杜亚泉针对现实,主张法治,拥护共和;反对集权政治,主张调剂集权与分权;反对官僚政治,倡导减政主义。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性,对我国当前的政治改革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学术界评价分歧较大的一个政治人物。作为保皇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得意门生,他曾接受了康有为完整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却因保皇派排斥新思潮而与之决裂;他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有着一致的革命目标,却在革命手段上意见相左;他想借助复辟派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却树起反对复辟帝制的大旗。考察梁启超与保皇派革命派、复辟派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有一种态度始终贯串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这就是爱国、救国。  相似文献   

6.
虽然封建社会的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执政官,但典故中的宰相却形象各异。伴食宰相。唐朝的卢怀慎和姚崇同为宰相,卢怀慎自感才能比不上姚崇,所以遇事就推诿,不敢负责,因此时人就称其为“伴食宰相”。后用“伴食宰相”指那些白吃饭不干事的官员。  相似文献   

7.
姚崇是唐代名相,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为相,尤其是开元元年,他在国家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出任宰相,励精图治,辅佐玄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开元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救时之相”。对其生平、政绩和思想加以考察,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开元之治,借鉴历史教训。 一、才能卓越,三朝为相 姚崇(650——712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名懿,曾在贞观年间任州都督。姚崇少时节操超群,敏捷好学。成年后初仕孝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掌管地方上的仓储和出纳,后调到兵部任职。武则天赏识其才能,先是被“超赶”为兵部传郎(仅次于兵部尚书),而后又委以宰相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的正派人。以前,因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革命的,司马光反对变法就成了顽固派;王安石变法是唯物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就是唯心的。这种看法明显地具有偏颇之处。他既忠君又忧民,和范仲淹等封建“良相”很相像,他具有突出的封建正统历史观,他借历史宣扬封建礼教,把“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等封建道德作为百世不易之“道”,他的一生堪称封建伦理、政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白鲁恂政治理论主要涉及过渡政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三个概念。《中国政治的动力》和《官员与干部》是白氏中国研究的代表作。他认为中国政治是文化因素和姑构因素的混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个中心假设和8个主要假设。白鲁恂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做了充实和创新,但也有文化决定论倾向、个案研究难度不够和种族中心主义偏见等不足。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政治思想,显示了他在"乡下人"与自由主义者双重身份中的复杂处境.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沈从文强调文学之于政治的独立地位,追求民主反对独裁,倾向改良反对战争,倡导"专家治国"的方案,这与胡适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着广泛的一致;另一方面,他提出的以文学为根本重造政治、"用抽象原则替代武力"、"美育重造政治"等重要观点,则是以实现终极合理的人性为根本目的,而不是以政治本身为基准的.这一思路已经逾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的意义范畴,显示了作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对政治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史学家。对于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没有人怀疑与否定。但是,一说到政治思想方面,历来论定他是“守旧派”、“顽固派”。其原因,大都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从具体分析司马光一生的政治思想出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光究竟是否守旧与顽固。假如读者能从中看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原因,笔者将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印度建立了议会民主的政治体制。独立60年来,印度在政治上保持了基本的稳定,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政治体制。但是现代政治体制与传统社会结构的矛盾也使其政治发展波折不断,而印度的现代政治体制则发挥了政治稳定的功能,保持了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稳固性,这在动辄发生军事政变甚至流血冲突的发展中国家中是不多见的。总体而言,印度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运作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开元时期(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家给户足,人无苦■,四夷来同,海内晏然”[1],呈现一派繁荣强盛的景象,被誉之为“开元之治。”开元繁盛,无疑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果,但它与唐玄宗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首先针对中宗、睿宗以来的弊政,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改革。(一)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玄宗特别注意选拔具有卓越才干的人担任宰相职务。他执政不到三个月,便不顾一些朝臣的反对,任用曾两为宰相,“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2]的姚崇为宰相。继之,又用精于吏治的宋璟…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实行民主是他的重要政治理念,从参加五四运动开始,他就树立了在中国实现政治民主的理想,在中央苏区建设苏维埃政权中非常重视贯彻德谟克拉西的原则。他认为,在苏维埃政权下,实行广泛的民主——苏维埃的德谟克拉西,就要正确把握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反对官僚主义,密切党群联系;反对以党代政,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完善基层民主选举;重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反对天生德性说,重视后天的习染和教育的作用;反对专重辞的“无补之学”,崇尚学习实用的“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反对道德不一,主张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反对“武异道”,主张学习武、武并重;反对以严厉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去强制学生、重视教育的感化作用;反对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主张批判地学习。他在教育改革上,也做出一些创举。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举措,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并建立起威权政治,其政权具有鲜明的反民主倾向。然而,正是在朴正熙统治时期,韩国的民主化进程得到了实质性的起步。究其原因:一是朴正熙政治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民主化因素;二是通过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及其"浓缩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韩国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基础;三是其反民主的政治统治加速了民主化进程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不断发生变化.梁启超的政治管理思想,颇有儒家"中庸"的味道,他一方面积极地在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学说中寻求帮助,一方面把这些学说放在中国的现状和思想发展状态中进行比照试用,希冀找出一条既反对顽固守旧,又反对激进革命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舆论对行政权的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一个公民或新闻媒体发现政府机构或官员有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时,他可以将之揭露于众,并加以谴责,以期引起公众对这些行为的注意。如果被揭露的行为的确是违背当时当地的法律规定或社会公德的,可以推知,公众会对这种行为加以反对。多数公众的反对构成一种舆论压力。这种力量通过各种监督途径发挥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开元盛世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经济的方面,而出现经济繁荣归根究底的原因如下:一、任用贤能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相,因为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公正廉洁,辅佐太宗时都敢谏言,而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们的努力息息相关,玄宗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的人才,他深知"为政之要,唯在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主义出现后 ,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 ,十分重视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他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批判和揭露了戴季陶主义反对阶级斗争 ,反对国共合作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