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现代电影理论和经典电影理论的分水岭是电影符号学。从经典理论向现代理论的转型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范式转化的过程,一个从经验主义走向理性主义的过程,一个从单学科迈向跨学科的过程。电影符号学遵循的正是这条路径,具有科学化、精细化和交叉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批评运用于电影之后,成为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电影批评等一道促成了电影理论的现代转型。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开创了电影批评的新方法,提供了电影研究的新视角,启发了现代电影理论的新方向,为电影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其创造的症候式阅读影响了之后的电影理论与批评。  相似文献   

3.
电影叙事学理论是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当它还在电影符号学的摇篮里时,便开始借用学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使自身得到发展,并逐渐从电影符号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到八十年代,电影叙事学研究已较为系统、科学和模态化。本拟用电影叙事学的理论观点对具体的叙事本(英国、溴大利亚舍拍影片《海妖》)作一次有意义的分析、读解,以此来反现叙事学电影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豫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和发展展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内涵。而电影作为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本文选取豫剧电影《清风亭》作为研究对象,翻译符号学为理论依据对其电影字幕的翻译进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得出以翻译符号学视角对文化产品翻译的推动作用,翻译符号学将中文作为符号,结合其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英译的过程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展现作品的丰富内涵,使得受众群体更能理解带有地区以及传统的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5.
自电影符号学宣告现代电影理论诞生以来,电影理论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理论来实现自我建构,促使自身走向多元化。电影精神分析学作为现代电影理论的一支,其对于电影中所呈现的精神疾病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其身体维度的缺失使得电影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主体始终处于残缺状态。在这一背景下,"电影病理"作为电影学的新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迫切而必要的。电影病理学在现代电影理论转型的机遇下诞生,又将对现代电影理论转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电影本体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电影本体研究均建立在西方艺术哲学的基础上 ,而当今电影业发展呈现商业因素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趋势 ,理论陷入自语的境地 ,应引起反思。借助中国传统艺术哲学 ,融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不仅能够初步实现两种研究的内在沟通 ,亦可以建立真正体现艺术与美学精神的全新电影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歌曲在电影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电影歌曲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电影,而研究的起点是对电影歌曲进行分类。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华语电影歌曲进行分类的原则主要是基于歌曲的体裁、风格和歌曲发送者的符号身份。基于此,可以将华语电影中的歌曲分为流行歌曲援引、主流歌曲援引、摇滚歌曲援引和民歌援引等四大类。这实际上也是用符号学理论对传统歌曲分类的一次确证。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讨“《银幕》理论”中的“文本分析”方法。20世纪70年代,围绕英国电影理论杂志《银幕》发展起来的“《银幕》理论”整合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前沿人文学科理论,发展了以左派意识形态-符号学-精神分析为框架的电影“文本分析”和电影精神分析方法,对现代电影理论影响很大;同时因其与以“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复杂的理论交织、缠绕关系,今天梳理“《银幕》理论”对增进我们对文化研究的理解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七八十年代成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的理论批评流派。它的生成和发展吸收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要素。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也开始受到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John A.Bateman和Karl-Heinrich Schmidt提出了多模态电影分析模型,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电影文本的分析之中。该模型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和电影符号学等理论,对电影文本进行标注、描写和分析,为分析复杂模态构成的语篇提供了实践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电影结构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电影理论把电影结构等同于情节的结构.实际上,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毫无疑问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于结构系统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不管内部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作为电影的基本特性却一直保持住了.在整体规定的有力约束之下,各个区别系统此消彼长、互相替代,对结构空间展开争夺,对结构"权力"重新分配.电影结构的符合常规是艺术在创作和接受之间早已订立的一个契约,但突破常规则更是艺术在创作和接受之间所进行的一次新的谈判.正是在电影结构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中,电影的艺术生命才不断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理论的发展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电影改编作为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之间最典型和最直接的互动,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七十年代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研究才正式进入学术研究体系,而国内的文学电影改编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因此通过四个时期八大阶段来系统回顾和梳理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探索改编研究理论演变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解构文学电影的二元对立,拓展我国改编研究的视野,以期对我国改编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老男孩》在优酷视频上的超高点击率使国产电影在转型的路口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微电影最早起源于网络视频,脱胎于小成本电影,它凭借着投资规模小、制作周期短以及全新的营销方式等优势使得传统电影华丽转身;它的制作班底从最早的网民恶搞,到草根原创以及现今专业影视公司的制作和全明星阵容的参演,从此新型的微电影时代在网络上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使得微电影在当今微传播时代下成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顾森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119-121
影视课教学的积极意义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影视课的课堂教学应当怎么安排,还存在着争议。在"i+1"理论视角下,以词汇的习得为切入点,开展实证研究,证明了双字幕电影对学习的积极意义,在电影播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要好于播放过程中的穿插讲解。  相似文献   

15.
论奇观电影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电影样式——奇观电影出现了。奇观电影的出现主要来自两个转变,即传统印刷媒介向现代电子媒介的转变和传统叙事电影向现代奇观电影观念的转变。总体说来,当代奇观电影主要有三种类型: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景奇观。奇观电影一方面给消费时代的受众群体以极大的视觉满足,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传统电影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中心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6.
日本青春励志电影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励志电影是一个新兴的电影类型,特别是在日本,这种类型受到了关注和好评。本文从青春励志电影在日本的产生和发展、与传统励志电影的比较及其艺术特点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喜剧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摇摆在各种电影类型之间,因为没有合适的“化身份”而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是因为受到了中国特殊的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氛围的制约和影响。本试图从人心态的演变来分析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轨迹和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作为指导人类经济实践的科学 ,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 ,而知识经济作为新兴的并且将日益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其出现和勃兴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这样的冲击 ,尽早对其展开研究是经济学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