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劳动资料和劳动一样均是物化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资料是劳动劳动器官的延伸,具有相似的功能和作用,都能创造价值。劳动对象在劳动过程中是被改造的对象其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是否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关键在于传统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是否要发展,如何看待生产力在传统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赵修章 《文教资料》2010,(21):111-113
文章从价值源泉入手,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用扩大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来深化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会损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应该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理论体系: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论和为商品生产服务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物化劳动参与价值的创造”有悖于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4.
对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质疑顾钰民近两年,钱伯海教授反复提出和论证了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见解:物化旁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并对反对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其完整的表述是:“社会各界的活劳动,在企业则表现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因此,从社会看是社会活劳动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至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共展开了五次大讨论,即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价值创造源泉、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大讨论。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在生产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内学者产生了一些疑虑,如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哪些劳动创造价值、科技是否创造价值等。为解决当下的种种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持续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决定了这些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取报酬。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 ,前者解决的是价值创造问题 ,后者解决的是价值分配问题 ;认为物质生产要素或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评 ,是因为它模糊了价值的源泉 ,掩盖了对劳动者的剥削 ;马克思对“三位一体”所描述的分配方式 ,既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予以肯定 ,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理论界有部分学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并试图另起炉灶,重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或代之以“整体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等。章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的基础上,对种种“过时说”进行批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制造商品时所耗费的活劳动作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从而揭示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深刻对立的经济根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当时社会劳动特征为前提的,服务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历史使命。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劳动的创造要素发生重要变化,以高科技为内涵的脑力劳动极大地拓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并由此形成了不同于旧时资本家而属于建设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社会阶层。现代的劳动价值论,要在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充分认识“活劳动”新的特质,正视科技创新、智能创造的劳动价值,指导和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传统旧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与发展,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挑战。人工智能所创造的价值实质上是人类以生产资料为媒介所进行的一种间接式劳动的产物,从根本上讲,它属于常规劳动的范畴。虽然人工智能是复杂的脑力劳动的结果,但是它仍然离不开简单劳动。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出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 ,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 ,应该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历史、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上。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 ,有必要对以下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1 .价值实体与“总体工人”的问题 ;2 .劳动凝结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问题 ;3.价值形成与财富创造的问题 ;4.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问题 ;5 .国际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理论必须坚持。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首先必须承认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同时,要在肯定马克思强调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位这一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也创造价位。特别是要克服和消除对私营经济的偏见,不能不作具体分析地把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简单地斥责为剥削活动。私营企业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他们的管理活动也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的劳动具有重大作用及发展,劳动价值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把商品的概念由物质产品扩大为劳动力、运输业和服务,并提出运输业和劳务部门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人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劳动人民立场出发来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学说。"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这一立场在理论上的集中反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当代西方经济学在价值源泉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归根结底是由两种学说的不同立场和价值取向造成的,西方学者说劳动价值论存在所谓论证方法和理论逻辑上的缺陷,源自于其所持立场的局限,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而试图将各种非劳动因素视为价值创造源泉以及离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来任意扩展"劳动"概念的做法,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和歪曲,而且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长期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贬低为对短期现象或现行政策的解释工具。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文章中 ,有些看法是有悖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混淆了劳动价值论中的基本范畴。因此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应正确理解以下基本范畴 :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 ;关于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关于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 ;关于价值和价格 ;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 ;关于劳动价值论和财富论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组成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16.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含义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同时,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数字劳动等新型劳工方式对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坚持弘扬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和观点,以马克思科技观为基础,从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劳动形态、劳动关系四个层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发展所面临困境进行分析,通过对马克思科技劳动价值论语境的重新构建,寻求劳动者自由而全面解放,建构合理而完善的劳动关系,为劳动者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思想在新时代继续指引社会前进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人们往往由于对之教条式的理解,认为惟有人类劳动人才创造或形成商品的价值,其他相关的一些生产要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只是提供一定的必要条件以及把其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劳动产品上面,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实践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检验为标准,拓宽视里,更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是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在这样的三大背景下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对其作出现时代意义的阐释,笔者从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真义出发,说明了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进一步阐明了知识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在区分价值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范围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