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礼逊的《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是他来华后第一部关于中国的英文著作。《译文集》篇幅不长但内容涉及广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翻译个案分析,揭示出译文中彰显的译者的文化身份,马礼逊在归化儒家文本,使之基督教化的同时折射出译者的传教士身份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意识形态。英国读者由《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产生的对中国的评价,除译者因素外,还显示出其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可以说译本(译者)和阐释者(读者)共同建构了当时英国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7,(3):88-91
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其文化态度,决定其翻译策略的取向。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译者文化身份兼具民族性和杂糅性,在英译《湘西散记》时,民族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大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杂糅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使得他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对待翻译,灵活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部分译文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沙博理和登特杨(男性译者)所译《水浒传》为对照本,结合译者赛珍珠(女性译者)的双语文化背景及女性身份两大要素,探讨不同性别的译者传译《水浒传》女性形象时的翻译策略与立场差异:沙博理和登特杨译本奉行与原作一致的男性主导、女性从属立场;赛译本却从女性角度出发,引导目标读者重新评价被封建意识形态烙上负面印记的女性人物,修正了《水浒传》原著中被歪曲的女性人物形象,构建了积极反叛的女性形象,使译本更加符合西方意识形态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马礼逊是第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他在华24年,编纂《华英字典》和中文文法书《通用汉言之法》,首次把《圣经》全文译介到中国,同时又把中国典籍译介到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摆渡者"。马礼逊在华期间,费尽心血收藏近万册中文古籍,并冲破重重阻碍运回英国,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珍贵的中国古典小说。马礼逊藏书有力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并保存许多珍贵的中国典籍,同时也突出反映了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的译入和译出问题上,译者们观点不一。中国《论语》《道德经》和西方《圣经》皆为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典籍。通过与《圣经》翻译历史和现状的对比翻译,分析探究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翻译历史不尽人意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并从马士曼、马礼逊两位被译者熟知的双语翻译家身上反思自己作为中国译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张超  孙霞 《现代英语》2023,(17):111-113
《本草纲目》集本草学之大成,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003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罗希文英译本备受好评。文章拟从哲学阐释学角度出发,分析译者文化身份及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对翻译策略和原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翻译中医典籍时要重视译者文化身份构建、译本要服务于目标读者,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译者群体从自己的身份出发,或出于服务语言的需要,或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抑或为了满足读者异域情调的需要,大都采取意译和创造性翻译的策略,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展示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对该译者群体所起的整体作用,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译者对于作品的翻译通常会将自身处于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当中,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译本正是在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他把握了意识形态的平衡点,在体现译本文化意识形态同时从生态、物质、社会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构建。这种方式既实现了东方文化的有效传播,也得到西方读者的喜爱与文化认同。总之,在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下,译者要尊重原作者也要注重读者本身。本研究对此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苏凌云 《海外英语》2011,(9):231-232,249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高度系统化的文学批评论著,其英译本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英译本是其中受到学者普遍认可又各具特色的译本。而译者巨大的身份差异——前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后者是中国知名学者,对《文心雕龙》这部古籍文论的英译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译者在翻译过程所具有的不同身份——读者,作者,文化传播者,对两部英译本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两个译本在文本阐释,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各有千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明确自己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1.
典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本精髓,其翻译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且是构建本土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论语》作为系统记载孔子言行的唯一著作,集儒家思想之大成,是中国文化身份的强大支柱。译本与译者文化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层见叠出的《论语》复译本时代特色更加鲜明。一方面,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译者文化身份定位进而影响翻译活动,《论语》译本被赋予的含义与期望同样时移事易。另一方面,《论语》外译在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通过传递文化信息、塑造孔子形象等构建中国文化身份的同时,也获得了从"他者"角度审视自身的能力。本文选取辜鸿铭、刘殿爵两个颇具影响力的《论语》译本,通过比较分析译本与译者文化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文化身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译者,作为源文本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具有多元身份,其主体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改写。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为研究对象,研究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该著作英译的影响和操控。译者在多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表现出了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换媒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借鉴。译者所具备的独特的文化身份决定了他对作品的阅读和阐释都源于这一身份,也因此其文化身份兼具双重属性,即作为读者和阐释者同时并存。本文拟探讨译者文化身份双重属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目前对其英译研究少之又少。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为视角分析马礼逊和修中诚的两个《大学》译本,认为修中诚的译本忠实再现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关注读者接受效果,顺利实现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对接和信息传递,坚持了译者规范的伦理和专业责任的伦理。  相似文献   

16.
胥远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4):63-68,73
作者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进行发生学考察,提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两个精神本质:市场与消闲。不满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闸释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所遭受的新文学本位立场和意识形态制约,作者从通俗文学市场本质出发,指出市场最大化才是深刻影响通俗文学现代性发展和雅俗对立互渗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对中国通俗文学现代性进程和“雅”“俗”对立消解作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选取《关雎》的三个英译本,其译者阿瑟·韦利、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是三位文化身份各不相同的译者。通过对三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发现作为久居英国的犹太译者,韦利忠实于原诗的字面意义,偶有改动,以照顾西方读者的阅读感受;作为中西文化杂糅者,杨宪益夫妇用直白易懂的语言详尽阐释原文的思想和内涵;作为典型的民族文化认同者和爱国者,许渊冲更注重原诗风格和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改写理论是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勒菲弗尔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受到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对译文进行改写,以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改写理论对《光之逝》汉译本进行研究,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改写创作,以促进译本在中国市场的传播,并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官霞 《海外英语》2014,(17):139-141
该文以典型译例为依据,比较戴乃迭、金介甫对《边城》原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从而得出译者不同风格主要受制于三方面因素,即译者的源语文化意识、特殊文化身份及对读者阅读期待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典型译例为依据,比较戴乃迭、金介甫对《边城》原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从而得出译者不同风格主要受制于三方面因素,即译者的源语文化意识、特殊文化身份及对读者阅读期待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