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教材是这样注释的:“美我,以我为美。”我认为这样注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把“美我”当成了意动用法。我们知道,所谓形容词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2.
一些高校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谈到了代词的“活用”,下面试作归纳和分析。 一、古代汉语方面 1、代词对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是一二人称代词在对话中的例子。例如: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子·大宗师》)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相似文献   

3.
“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助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者”字除了表示指代之外,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语气。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类判断句中的“者”字,是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论者认为,象《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等诗句中的“之”是助词,或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置于中心词与限定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现象。而笔者认为,此类“之”的词性仍然可以被看作是指示代词,它不仅具有“这样的”、“那样的”意义,而且还常常修饰限定表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充当状语或补语,指示事物性状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表示意谓义的及物动词,表示把宾语视为什么或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类特殊活用,叫意动用法。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活用为急动词,“奇其才”即“以其才为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2、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苦”活用为意动词,“苦我”即“以我为苦”,认为我给他们带来痛苦。3、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远”活用为意动词,“不远万里”即“不以万里为远”,不认为万里为远。  相似文献   

6.
“之”用在名词主语与形容词谓语之间起什么语法作用,作何语言成分,至今很少有论及。本文汇集《诗经》的有关用例,并归纳成四类句式,从前人的训释出发,论证了这种用法的“之”是修饰形容词谓语的状语,属于指示代词;有时既可训释为代词作状语,又可视为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之”。这是由于“之”处于指示代词虚化为助词的中间阶段。从中,可以看到代词“之”的演变联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去认识和诠释“之”的用法,这对于教学、对古书的训诂与翻译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现象?过去一般论著都归之于词类活用,认为“使动用法和以动用法都是词类的活用。”有些学者虽然发现它们与词类的一般活用有所不同,因而提醒人们注意,但仍旧归在词类活用中。近年来,随着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不是单纯的词法问题,而是述宾间的一种特殊语义关系,属句法问题。这种看法已经接近于这些用法的实质,惜其语焉而不详,笔者在此不揣简陋,试阐述理由及其实质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与同仁。 首先,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包含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如“汗牛充栋”、“不远千里”两成语中的“汗”、“远”,就是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分别带了宾语“牛”和“千里”,说明它们首先活用为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8.
说“乐”     
“乐”,是个常见的词,但因读音不同而词性不一,因之,在用法上应认真对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第一,“乐”读“lè”,动词,形容词,作“快乐”“欢乐”讲。是最常见的用法。顺举数例:“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宜尔家室,乐尔妻孥”。《诗经·小雅·棠棣》孔颖达疏:“九族会聚和而甚忻乐也。还有《硕鼠》中的“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逝将去汝,适彼乐国”,“逝将去汝,适彼乐郊”等。再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等等。由“快乐”,“欢乐”之…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10.
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影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分析通常是从语法形式入手。但这种分析并非万能,所立规则与语言现象间也不无抵牾之处。以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即不含使动、意动、下简称“名词动用”)为例:规则“几名词相连,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则必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后跟代词则活用为动词”;“名词前后出现介宾结构则活用为动词”。然而《孟子·万章下》“仓父母,牛羊父母,干戈朕,琴朕,朕”,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又薄从上雍”,均符合以上三条,却从无注家注为活用,大学古汉语课多以省略解之。规则又曰:“名…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动用法”,讲得较多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本文拟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用法:为(wèi)动用法和为(wéi)动用法。为(wèi)动用法动词所带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广义)、目的(目标)。如: ①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2.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13.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中"远"的用法,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远"应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是"使……远"的意思,而是该句的主语"君子"本身主动地"远离"的意思.在<孟子>中"远"有三种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今皆亡佚;《文心雕龙·才略》记有《孟春赋》,是陆贾赋仅存之目。不过,我们从其《新语》可见其赋的如下特点:其一,陆贾文能连缀俪句采藻,非质木无文之辞,其赋当亦为“奇采”之作,如《新语·慎微》、《资质》等皆如此。《资质》“质美者以通为贵”至“近之者鼻芳”一大段即其例,故清人文廷式评曰:“此节文似赋颂。楚人固渐染屈、宋之流风也。”其二,陆贾文多承袭屈、宋文辞,是其学有所本,深受先楚辞赋影响。如《新语·慎微》“忽忽若狂痴”,《至德》“眩曜靡丽”,《资质》“隔于九坑之隄”,《怀虑》“持一概以等万民”,《至德》“寂然若无声”等皆是。其三,陆贾文之用韵者,既有符合《诗》韵之处,更有袭用骚韵之例。如《新语·  相似文献   

15.
使动用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点之一,难主要难在不易辨别上。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对有的使动用法作了注解,而有的又未作注解,这就使得使动用法增加了扑朔迷离之感,到底根据什么来辨别呢?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词性活用”现象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大量存在,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归”;有名词、形容词、方位词用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游黄山记》)中的“级”;“忿(?)尉”(《陈  相似文献   

16.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为这些现象在散文里那些与声律关系甚少的语境中亦时有出现,例如: “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倦领以王天下者。”高诱注:“鍪,头著兜鍪帽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海上之人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18.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19.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学生在做此题时,往往把加点的“辱”当作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成“使……受辱”。不细想,这样说好像讲通了,但实际上,这三句话中,只有句①中的“辱”是使动用法,句②、句③中的“辱”,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去区分它们呢?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