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关于 “新思潮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 ,“新思潮派”的理论贡献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60年代初 ,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将“新思潮派”概括为 :“新思潮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之下的革命知识分子” ;“新思潮派以王学文等为代表 ,因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新思潮’杂志而得名”① 。由此开始 ,从新编《辞海》到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教材、论著 ,基本上都袭用了这一概括 ② 。近年来 ,随着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难发现 ,无…  相似文献   

2.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现代“平等”观念传播的高峰。以“新青年”派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的“平等”观念有其历史的特点,帝制的颠覆使“平等”从异端的政治诉求部分地变为法律条文,开始进入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比诸洛克的平等观念,“新青年”派通常在家庭伦理和男女平等要求上表现出更激进的面貌。但是,对待经济平等问题的分歧,则凸现了“新青年”派日后分裂的深层原因。自由主义者通常强调的只是法权平等,常忽略经济平等;激进的左翼则更加注重经济的实质平等,不满足于平等观念的思想启蒙,促使他们转向从事实际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3.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化派和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化派围绕东西化问题展开过一场大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东西化差异的性质,新化派认为是“古今之别”,而东方化派认为是“中外之异”;二是新旧化的关系,新化派主张“弃旧图新”,而东方化派主张“新旧杂揉”;三是中国化的出路,新化派主张“化取代”,而东方化派主张“中西调和”。从学理上分析,新化派和东方化派的主张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分开来看,它们构成悖论,合而视之,则又互为补充,形成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难题。在对待这一问题上,近代以来存在着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观点:“体用说”与“融贯说”。前者以“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为代表,后者以“学衡派”、“新儒家”、“钱学”为代表。尽管“体用说”一直作为对待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主流学说而存在,但“融贯说”也许更具真理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永嘉学派”是南宋重要的学术流派.“永嘉学派”的形成就是“永嘉文派”的形成.永嘉学者有重“文”的传统,这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永嘉“好文近乎儒”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南渡文风的流播孕育了“永嘉文派”.永嘉文人明确一致的文艺追求与文论主张使“永嘉文派”得以最终形成.“永嘉文派”的存在与文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媒体派”与“学习派”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两大阵营,两派的争论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两大谱系,推进着教育技术学科范式的形成。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不断推动两派走向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将走向统一,反常现象不断出现,最终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学科的范式革命。“学媒之争”和范式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育技术学不断向纵深发展。正确认识“学媒之争”与范式革命,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初旧派文学中的“上海”是盘踞着农业文明和传统消费方式的城市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从晚清民初文学中对政治共同体的想像和农业文明的眷恋中挣脱出来,逐渐消解其政治性内涵,构建了一种以消费主义和新思潮为特点的更实录、多元、复杂的都市特性,创造了书写上海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整个世界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俄国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对传统与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消化,在平衡俄国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参照,中国近代以来,"五四"激进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斗争却因为历史背景、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立场的差异,导致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极大摧残以及当下文化传统的缺位。  相似文献   

10.
“常州词派”崛起后,“浙西词派”无论在理论倡导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影响都没有消失。作为一个在词坛存在很长时间的流派,一定有其合理性,这是“常”、“浙”两派共存与交融的基础。但浙派毕竟是强弩之末,厉鹗之后再无大家,这种态势决定了两者的共存与交融是以常派为主导。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学衡派”被人们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随着80年代以来文化反思活动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更加审慎、严肃的态度对“学衡派”与新文化倡导者之间复杂关系进行考察。《学衡》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文化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 ,对它的重新审视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也有助于重建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13.
【题目】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据报道,超女总冠军李宇春,在北大百年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由于现场极度混乱,一些拟定的表演只好取消。  相似文献   

14.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翼教”派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翼教”派的评论多持贬议,认为“翼教”派士绅顽固守旧,反对变革,与维新派之争完全是权利、利益之争。实际上,“翼教”派与维新派之争主要是学风、学理之争。“翼教”派士绅是不反对变革的,问题在于如何变,变到何种程度。对此,他们只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坚决反对学习西政、西教,不愿推进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建,仍继续着洋务派的旧梦,这可以说是“翼教”派变革思想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6.
“国朝文派”语出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当下学者一般将它理解为诗歌流派,而实际上它应是与诗歌相对的文章流派。国朝文派又名中州文派、唐宋文派。“国朝”主要体现其国家属性,“中州”主要体现其地域特征,“唐宋”主要体现其正统意识。  相似文献   

17.
“独立”并不是孤立。我国知识分子中的基督徒与来自“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两大系统的基督徒在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等方面有所不同,他们将是建设强大新中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今年10月中旬,一场题为“高效度过大学时代”的讲座在廊坊大学城东方大讲堂举行。才商培训师张琼文与到场的近千名大学生分享了在大学期间迅速成长的方法和秘诀。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张琼文的演讲经常被掌声和笑声不断。东方大学城管委会院校工作处副处长张忠华介绍,为了增强大学城的学术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学城管委会决定在城内开展大型学术报告活动。在借鉴“北大讲堂”和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基础上,把学术报告活动的名称定为“东方讲堂”。东方讲堂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先后邀请了计算机专家谭浩强、北大英…  相似文献   

19.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创作特色的作家,在文学史上,他同穆时英和刘呐鸥一同被归为“新感觉派”。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施蛰存似乎并不完全属于“新感觉派”,他与中国“新感觉派”存在一种“疏离”。这点可以从他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作品的内容、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