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人类生活实践中,不存在“道德虚空”和“道德无涉”的教育,道德不仅关系到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系和调节,而且牵涉到每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因此,中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以构建至善至美的道德体系为目标,试图通过对人思想与行为的控制而改造人性,希望依靠道德信条的宣传与教育的灌输来弥补人性的不完美,事实上这直接造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道德理想主义的泛滥,导致了学校德育实然层面上的“灾变”。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辐射源,为了维护其主流价值地位,所…  相似文献   

2.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认为我们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应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人本管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树伶 《成人教育》2005,(11):20-21
高职院校的人本管理由组织中的人、环境、文化及价值观四要素组成。新世纪的高职院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应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尊重、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倾注温情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政通人和的管理氛围。  相似文献   

4.
“学习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科研意识的社会人才是学校肩负的责任。为此.构建“学习型学校”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需求,学校应使“学习”成为育人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现、主流文化观念。长治五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和开拓了—切尽可能利用的资源,使“学习型”组织确确实实地渗透到了学校的每一个方面,形成了教师在学习中育人、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的主流文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打造出一个“学习型学校”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一种文化现象,现阶段其在文化行为上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统”的学校教育文化及其精神的反叛、挑战与抵制。青少年“反学校文化”既具有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自身变革与发展、学校文化改进的潜在推动力量。在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评价与选择,提高他们的文化批判意识及文化判断能力,既是引导青少年文化合理建构的基本策略,也是现阶段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作风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三个定位即学校定位,确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层面及任务;规律定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责任规律,将校长视为责任和前启者,还应形成办学理念。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个“治校预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构建文明、有序、民主、进取,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健康、和谐校园。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应更注重价值取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其他分支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应该与“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生存发展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教育理念具有对实践反思、规范和指导的特性。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实践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11):8-8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8期刊载文章指出,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应谨防四个误区:  相似文献   

9.
仇高兴 《江苏教育》2014,(11):66-66
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到一个单位,都有大家普遍认同并且自觉践行的主流文化,也有形态各异的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也同样存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的现象。学校是由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组成的集体,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所学校要想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组织,必须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并且在行为方式、目标追求上形成某种程度的认同和默契。这种认同和默契就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学校主流文化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路径:一是自然积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教育语汇里并没有“学校文化”这个概念,但很多学校的文化其实一直都在延续着。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校总是让人感觉气度不凡,这就是文化积淀使然,只不过大家没有意识到罢了。二是有意为之。学校决策者通过组织全体师生广泛讨论,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明确学校办学理念、愿景和办学方向,有意识地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即使是一些历史较长、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也开始注重在挖掘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规划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要充分发挥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学校的各种力量凝聚到教书育人中来,形成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的种种深刻变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此,学校管理务必要寻求一条与时代合拍、与学校发展相符的新思路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笔者理解陈怡安教授的这三句话,觉得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其中“点亮人性的光辉”,就是要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人本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是核心之核心。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人都有光辉的一面。点亮光辉的一面,就等于最大可能地遏止了阴暗的…  相似文献   

11.
“学生评教”意欲何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评教本应体现学校民主、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在学校普遍实施的“学生评教”实践中,却并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而是以管理为本。管理主义单独以效率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教育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管理主义中的人性假设与教育中的人性假设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学生评教”应走出这种管理主义的误区,充分体现出高校管理的本质是为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2.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师管理大都采用以上对下的线性单向行为方式,学校对教师、领导对教师的管理是使动与受动的关系,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现代教师管理要求注入新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学校与教师、领导与教师应是互为管理的对象,互为管理的主体,双方应实现多向多维的“互动”,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主体关系,做到“目中有人”,真正实行人本化的管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才能促进教师与学校的持续发展。一、情感——为管理注入人性珍视情感以关注人性和关注需要为起点马斯洛…  相似文献   

13.
学校管理的人本理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理念。随着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理性平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诉求。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存在诸多偏差,一些学校在管理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走入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4.
做人教育的内在依据和基本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教育应真切地体现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人文意蕴 ,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方面有所作为。一教育功能的释放和价值的彰显体现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诸多方面 ,但归根结底还是落脚在培养人这一基点上。可以说 ,教育的始点和终点都是“人”。因此 ,教育应秉持做人教育的理念 ,自觉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不仅是新世纪新阶段对教育理想与使命的深切呼唤 ,更有其合理的内在的人性依据、教育依据和社会依据。人的未完成性 :做人教育的人性依据。人是生命共同体中最令人困惑又难以求证的生灵。人性是复杂的 ,其展现也是多方…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不仅仅制约着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同时也决定着激励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师是“文化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是文化的动物”的理念,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胡才龙 《现代教学》2009,(12):12-13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文化引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当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必须建立在具备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的 基础之上.必须使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起到“文而化人”、滋养生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和谐教育”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当前时期更突显其时代意义。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和谐教育”的实质内涵,首先指向的是作为教育目标的人的和谐发展,其次指向教育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调动,还指向学校管理层面的整体改进。学校应基于和谐教育理念进行整体课程开发,注重身心和谐与美的陶冶,“以美启智”、“以美储善”,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课堂富有美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建构“和而不同”的课堂;在学校管理方面应追求“和谐管理”,打造真正的“共同体”,建立新型学校制度。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的学校文化特色可以分为基于历史传统、地域特点与教育对象特点这三类,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的“师陶文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的“丽泽文化”以及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建设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品牌国际学校”即是这三类文化特色的代表.学校文化特色的物化路径主要体现在环境中的物化、课程中的拓展、教育教学中的内化与管理中的渗透等方面.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应进一步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并使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与核心价值理念两者达到一致,文化特色的物化过程应全面、系统,使学校文化特色既有根基,又有个性与系统性,从而真正成为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9.
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合理利益,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如何让管理更加“人性化”,尤其是如何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应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所谓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整个学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教师展示个性的机会,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校发展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既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更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力求教师和学校的“双赢”。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明确两点:首先,“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治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制度约束和保障为…  相似文献   

20.
耻感教育乃大学德育最低层级的底线要求。传统文化授课者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掘耻文化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将儒家原初的“高大上”教育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的“致良知”教育。从传统文化中离析出用于疏解现代人迷失的情感因素,并与当代精神产生良性互动,寻其常态价值,返本开新,让大学生心体光明,使“知耻”成为一种优秀的心理习惯,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耻感教育的精髓是在具象践履中让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命题重新焕发生机,契合人性并遵循人性发展规律,进一步将“耻感美学”设定为大学校园止于至善的远级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