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菁 《中国德育》2008,(12):24-26
一、家庭是个人道德成长的起点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家庭观念强烈地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以之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和人伦秩序的原点。道德和德性是以伦理、人伦为前提的,而中国文化认为伦理的最深厚的根源在家族血缘关系之中。没有一个实体能像家庭一样在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和德性成长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必定从家庭开始。  相似文献   

2.
一,家庭是个人道德成长的起点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乃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宗法血缘家庭的基础之上,家国同构。家庭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家庭道德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家庭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生活和运转。传统文化带着明显的家庭传统的特征,有人甚至称之为家族文化。本文即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揭示家庭道德传统对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宗法血缘家庭的基础之上,家国同构。家庭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家庭道德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家庭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生活和运转。传统文化带着明显的家庭传统的特征,有人甚至称之为家族文化。本文即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揭示家庭道德传统对它的深刻影响一、传统主义所谓传统,指由历史积淀、沿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价值观念、行为心态等诸要素构成的稳定的有机系统。它是由特定的人类群体所创造、沿传、信奉和遵循的稳定的文化模式。传统主义就是信奉和顺从传统,以固有的文化传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6.
刘晓娟 《文教资料》2008,(31):10-11
人类社会对于情感道德的培育和认识,最先形成于家庭组织之中,家庭是一切人伦的起点,因此,元代杂剧创作中涉及家庭伦理题材的悲剧作品很多,在描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剧作中,总是以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为核心,在剧情中积极表现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兄弟、妯娌、妻妾等伦理关系.本文就元杂剧家庭伦理悲剧中"谋财背义"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作品所暴露的置身其间的人们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与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认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关于家庭关系及其伦理规范的观念,是儒家人伦思想和道德原则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学认为孝与悌--亲情,是处理家庭亲缘关系的道德规范;朋与友--友情、夫与妇--爱情,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们是建设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的化资源。在挖掘这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反思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做到爱人以浓情、修已以正心。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应注重伦理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伦理本性的再现。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特定道德价值取向是其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其基本特征是非功利性和非强制性。无论是教育关系还是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的主体———教师必定有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他们代表着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最基本的特征是一种道德性规范,也有学者把它概括为一种角色性伦理,其旨在以理想的人伦标准,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角色定位,让人们在家族中实践和训练自身角色与他人的关系,以期达到天伦亲和,义务明确,利益分层的和谐生活,继而将此成果推广应用于国家、社会体系中,以期达到整个社会的协调运行。这种角色伦理的架构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式的规范,而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或原则。而我们通常在生活中所说的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有时也与道德并称或连用,如伦理道德。人作为社会陛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而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质。  相似文献   

11.
论儒教伦理的缺陷及其与儒教天道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儒教对天的崇拜的剖析,证明这个“天”是一种有抽象的绝对普遍性的自然实体,这种崇拜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意识,不是能为在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社会领域建立超自然超血缘的普遍伦理,而是只能勉强建立一种不纯粹的父系血缘等级伦理,故春秋时汉民族的理智觉醒必然使其丧失真理性,战国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轮回缘由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家庭、社会、民族关系以及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彝族道德要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彝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特别是要发扬广大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中的和谐伦理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学政治伦理产生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历史时期,但却发展成为一种并不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立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取法于西周时期的礼乐精神。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当中的主流思潮和观念,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把这一理论作为其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基础。先秦儒学政治伦理的核心精神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加以解析:以仁政和礼制为根本的国家建构,以血缘和亲疏关系为依托的社会组织,以忠孝和尊卑为规范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制度与道德这二者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制度与道德的合法性基础不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预设,而是世俗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合理化,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了二者的伦理本质。制度和道德从传统社会的泛伦理化状态中分化出来,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边界和作用机制,但同时又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厘清制度与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是当代中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情理二分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儒家道德哲学的根本理论特色是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道德哲学体系,从而成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的第三种道德哲学形态,即情理主义。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以血缘关系为本位,通过情感互动和情感回报寻求人伦和谐和个体德性的提升,其人伦和谐的主旨为合情合理,个体德性的价值取向为塑造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人格。儒家此种道德哲学形态成为与中国血缘文化相匹配的伦理精神,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乃至于今天仍沉淀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原则是整体主义原则,与这种原则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从道德意义上说是一种伦理性的体制,它强调依赖性,这实质上是传统的在家族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的现代蜕变。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开创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民道德的客观要求。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道德目标,就是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在社会道德方面向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至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美狄亚》中,欧里庇得斯以美狄亚的复仇为中心,表现了关于伦理惩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思考,反映了美狄亚与父兄、儿子、伊阿宋、克瑞翁父女间的矛盾冲突,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重要方面。美狄亚背叛父亲,杀死兄弟,有悖于人伦之道,是自我惩罚,当她被伊阿宋抛弃时,必然无家可归。美狄亚杀子以惩罚伊阿宋的行为,既有道德审判的力量,也有来自于时代伦理规约的制裁。美狄亚害死科任托斯国王克瑞翁及其女儿格劳刻,是对践踏公平和正义者的惩罚。这些伦理惩罚的构成,是雅典民主制衰落的必然。作者借此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和危害性,指出了伦理秩序的维护对构建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伦道德融摄一切的“道德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原因尽管复杂多样,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以德配天”的观念和宗法制度,它们同时构成传统“道德型”文化的“形上”根源和“形下”基础。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是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孝慈精神及其现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慈伦理所以能够得到确立并有效地发挥作用,乃是由于孝慈精神的内在支撑。所谓孝慈精神,是指血缘亲情所催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养育的、用以指导调节家庭长辈和晚辈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理念,即长辈应关心爱护晚辈以尽慈道,晚辈应孝敬赡养长辈以尽孝道的思想意识。孝慈精神作为封建意识在近现代家庭伦理三次转型中均受到冷落与批评,始终处于尴尬境遇。事实上,孝慈精神源于血缘亲情,具有形成基础的普遍性,不仅适应于昨天的传统社会,而且也同样适应于今天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