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展览开发是博物馆展览的基础问题,随着公众参与逐渐被提上研究议程,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展览开发过程中如何引入公众参与。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展览开发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众参与体系:明确的参与者角色、系统的参与理念和阶段式的参与行为,已经获得了普遍的应用。借鉴美国博物馆的经验,我国博物馆展览的开发,应在构建展览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公众,拓展公众参与的方式,并不断寻求公众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社区博物馆是社区的有机成分,它设立在社区中,关注社区的现实,为了社区的发展。本文选取中美两国比较典型的两座社区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安那考斯提亚社区博物馆和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馆为案例,对其缘起、发展历程、外部环境、内部展览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二者在吸引当地居民效果方面、居民参与度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并得出了社区博物馆需要增强互动以达到更佳文化传播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博物馆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语“生态博物馆”已经被应用于保护和诠释某特定范围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项目的广泛范围。生态博物馆理论家已经指出生态博物馆的几个特点,包括原地保护、分区诠释和扎根于社区居民。然而,现在有一种泛用此术语的趋势——有的完全是一种行销方式——由于缺乏生态博物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共同创造的视角,对博物馆在观众参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探究。在共同创造的视角下,打开观众参与谱系的后三个阶段和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三个层次之间的“黑箱”,从而探索利用共同创造实现博物馆展览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观众参与谱系与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的各阶段特点和各层次特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观众参与过程。这些分析细化后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路径有利于博物馆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区博物馆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与生态博物馆、整体博物馆一同构成了新博物馆运动的开端。社区博物馆具有时空性、地域性的特点,是一种自下而上,以人为主导的新型博物馆。安庆倒扒狮历史街区具有建立社区博物馆的文化土壤,特别是在该街区散落了许多遗产遗迹。通过社区博物馆的建立,保护该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并促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参居民与社会的积极性与热情。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政务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也正在改变着整个城市的治理方式。作为政务社交媒体的细胞,社区社交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不仅在改变社区与居民的信息沟通方式,也在改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的使用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是摆在基层政府和社区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旨在依托创新与扩散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对社区社交媒体进行剖析,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社交媒体在社区中应用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社交媒体使用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印度生态博物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有丰富的人类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了研究。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是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一个全新的展示方式和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技术展出博物馆的陈列展品,打破了我国博物馆历来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单一陈列手段,丰富了陈列展览内容,使具体的展览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激发了大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布展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博物馆因其混杂性的社会、文化、经济、认同取向而成为一个极富潜力的场所。在这种理念下,“设计博物馆”或“博物馆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理和建筑的显性层面,其运营、内容、技术、服务、责任等隐性层面也被纳入到讨论的范畴。《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一书从博物馆建筑、信息传播、展览叙事、呈现棘手记忆、社区参与以及多元文化等各方面对广义的“博物馆设计”一词进行了深入讨论,给博物馆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些灵感,可以激发关于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可能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浅论博物馆观众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即是参加。权威的解释大概也不会比此解释更全面、概括。博物馆界有人认为:“博物馆的参与概念表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博物馆参与社会两个方面”。博物馆参与社会方面,是指博物馆站在合适角度干预社会某些活动,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上的作用。而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我认为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博物馆之友”这样的组织,组织观众中对中国博物馆事业有着贡献、作用或者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关心、支持、爱护博物馆建设。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博物馆自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发展初期以民主赋权、公众参与等为重要准则,当下则更关注内涵的延展及与环境、居民的联结。戴维斯提出从地方层面来理解生态博物馆:每一个地方都由物理与人文属性交织形成,具有丰富的当地特色,其中的"文化展示点"以及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感中,体现着人与地方的密切联系。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定义和阐释所形成的地方自豪感,正是各不相同生态博物馆所共有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2.
提要:本文以美国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为依据,阐述博物馆观众评估的基本方法、原则及科学理论,并试图针对原创性展览构建起以观众评估为导向的指标体系框架。同时论及观众评估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业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博物馆展览公共参与机制的建立。关键词:博物馆观众研究;展览评估;指标体系;原创性临时展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博物馆》2023,(S1):117-119
<正>自2016年起,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策划开展了“飞进社区的太阳神鸟”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依托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资源,深挖古蜀文明金沙文化内涵,设计推出微型展览、文化讲座、手工体验、迷你情景剧、亲子互动、线上“云课堂”等集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普惠性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内容,实现全民参与、全龄化覆盖。该项目精准对接公众需求,突破传统志愿服务模式,打破博物馆边界,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博物馆志愿服务深入社区,推动社区文化形态的形成和提升,激发公众走进博物馆的兴趣,引领公众了解历史文化,感悟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目前,“包容性博物馆”概念在世界博物馆学界愈发引人关注。在英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展览中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并实践这一概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英国国家级与省郡级博物馆在展览中关于“包容性”的四种实践,分别为:信息层级化、临时展览、随展活动和索引博物馆。这些类型的实践已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较为成熟与成功,可以为中国的博物馆包容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陆建松 《中国博物馆》1998,(1):24-27,43
一般认为,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有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展览和教育普及等。已故日本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则进一步将之概括为内部职能、外部职能和综合职能(见下图)。并认为,仅仅从事文物标本的收集、整理、保管和研究工作的机构不是真正的博物馆,而只能称之为保管所、资料馆、考古研究所或文化研究所。若想使博物馆不成为上述机构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就必须进一步开展展览和教育普及工作,即将内部职能扩展到外部功能。内部职能是外部职能的基础,而外部职能则是内部职能的目的和结果。博物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博物馆追求的…  相似文献   

16.
多声部叙事方式是指多条平等线索阐释,将叙事人和观众置于平等地位交流,对于建立博物馆与观众间的对话尤为重要。博物馆展览叙事结构的多声部拓展、展览叙事细节表达的多声部性挖掘、展览叙事角色的互换与展览叙事空间的多声部建构是博物馆展览中进行多声部叙事的主要途径。目前多声部叙事方式在博物馆展览中已有应用,可使观众获得超出预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社区博物馆初建阶段,社区教育模式的建立完善过程。首先,为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博物馆方法,提出了一个哲学历史框架。其次,讨论了特球情况下该方法的应用。在这一部分中先介绍的是亚克钦印第安社区寻求新机构的来胧去脉,描述了以研究博物馆、档案馆的性质结构为目的社区范围内的教育进程,并论及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继而肯定生态博物馆到目前为止的成果,强调指出使该计划成功的几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社区博物馆是现代博物馆基本精神、使命、任务、职能、作业方式和业务表达形式与社区发展需求的结合,是博物馆工作者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创造,具有在地、当下、动态和遗产化的特点。社区博物馆的核心是人,目标是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动力来自社区动态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基础性活动是增进社区认同。社区博物馆的工作重点是守望社区价值,通过博物馆业务手段,将社区的价值观、信念、关注和发展构想,以博物馆的藏品管理、陈列、教育、文化活动等业务形态予以表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希望自己的博物馆是一个富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场所,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远道而至的参观者,都能在此获得满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首先,我们应该想到的是观众:他们包括哪些人,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我们的观众既有“当地居民”又有“旅游者”的话,是不是我们的展览要同时满足上述两种观众的需求?另外,我们举办的展览或陈列能否得到各种年龄、职业和和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一致喜爱? 博物馆要想取得成功.为观众提供有益的展览无疑至关重要。此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面的努力来确保观众在博物馆参观展览期间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