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锡成 《中国广播》2004,(12):49-51
作为一名广播媒体从业人员,我们常会在一些重要纪念日,制作一些纪念伟人的广播专题节目,让人们了解、走近伟人,使人们受到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2.
谈话节目就是Talk Show,也就是港台地区所说的脱口秀。随着广播的不断发展,广播谈话节目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类节目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在媒介竞争激烈的当下,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就从广播谈话节目的产生发展,以及制约广播谈话节目的因素进行讨论,为现代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播外宣节目由于功能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受众对象的特殊性,即广播外宣节目,特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以及各地电台与国外电台交流寄送的节目,它的受众对象就是外国人以及广大的华人华侨,由于国外听众在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国内听众的差异,再加上广播节目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广播外宣节目在开头一定要注意要吸住听众,也就是广播界常说的“先声夺人”。  相似文献   

4.
李辉 《大观周刊》2012,(14):288-288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生活消费。然而消费中,往往出现形形色色的消费困惑或问题,这样,人们开始寻求消费类信息.广播消费类节目也就有了市场需求。广播消费类节目编辑是对广播消费类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总体设计,并通过素材的选择、加工和编排来组织实施,运用好的形式进行包装,把好的内容组成好的节目奉献给听众的广播工作者。广播消费类节目编辑对于该类节目的市场号召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编辑对广播消费类节目的重要性谈起,并提出要对广播消费类节目的定位.强化广播消费类节目的时效性,增强广播消费类节泪的指导性,加强广播消费类节目创新,从而做好此类节目的编辑.  相似文献   

5.
与广播结缘已经很久了,我作为一名广播新闻工作者,出于对广播的热爱,平时对热线电话节目关注较多,我觉得很多的广播节目因为有了热线而显得更有“味”了。与其他的媒体相比,广播的热线电话节目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成百上千听众的热情参与。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打开收音机,收听文学节目,当你被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深深吸引的同时.还会感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音乐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广播文学节目是一种综合性的有声的语言艺术,在构筑节目形态的多种元素中,音乐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作用和审美价值。离开了音乐,广播文学节目的欣赏功能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广播文学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音乐的合理配置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7.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荡,使一向比较稚嫩脆弱的广播文学,似乎有点“难禁风雨花自落”了。而处在时代发展中的广大听众,对广播文学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其欣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强烈的反差,使我们的广播文学节目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广播文学节目固有的各种优势,使节目内容形成一种“磁场效应”,不断扩大受众面,增强社会效益。对此,笔者的体会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娱乐休闲方式更加多元,广播小说节目也因此受到影响。特别是伴随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收听渠道的增多使人们的收听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本文讨论如何拓展市场和空间,使广播小说节目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还是广播,主持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在视听艺术的天地里,绽开一朵朵妩媚的奇葩。电视主持人节目姑且不论,仅就广播主持人节目而言,从内容上着眼,就可分为社科类节目和文艺节目,从形式上看.又可划为单一的专题节目和多维的板块式节目。 无论是社科类还是文艺类,无论是单一型还是多维型,作为一种主持人节目,之所以能够为听众所接受喜爱,主要是顺应了时代发展之趋势,抓住了广大听众的欣赏好恶与审美要求。 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是“交流与理解”。交流,即是信息沟通与情感的互注(互相灌注),而理解是交…  相似文献   

10.
广播是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媒介。特别是在人们行车的过程中,广播直播节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入互动话题讨论越来越受到广播直播节目的喜欢,但是在互动话题的选择上也要加强,避免出现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情况。针对社会群体对于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的关注性程度提高,及其在广播直播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在节目形式丰富、节目针对性和凝聚度提升、加强和听众互动上的功能角度出发,对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选择的目的性、原则和切入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为广播直播节目主持人互动话题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升广播直播节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肖剑冬 《声屏世界》2005,(12):60-60
直播热线节目是现在许多地市广播电台经常采用的节目形式。虽然直播节目以其快捷、亲切、新颖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考察江西省各地市广播电台的直播热线节目时.会发现节目设置的重复与雷同、节目内容的随意与平庸已引起听众的不满,一些电台的收听率也呈下降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广播直播节目的泛滥而难以吸引听众呢?  相似文献   

12.
闻罡 《新闻世界》2013,(6):74-75
广播情感类谈话节目具有广泛的听众基础,是人们情感宣泄与表达的平台;作为广播情感类谈话节目,要突出人本关怀的主题,正确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情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相伴到黎明·情感专线》和《叶文有话要说》节目为例,从节目定位决定主持人定位、地域性和时空性决定话语方式的不同、主持风格的迥异等三个方面予以比较分析,谈谈广播情感类谈话节目人本关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生智 《新闻三昧》2003,(11):28-29
热线节目的兴起与问题广播热线直播节目是将广播与电话的自愿选择、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得广播这种大众媒体兼有了人际传播的功能,变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的节目样态。1986年,珠江经济电台开启了我国广播热线直播节目的先河以来,至今热  相似文献   

14.
任汪澎 《新闻爱好者》2011,(12):116-116
广播主持人节目是指在广播工作中,主持人参与采编等节目生产过程,并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向听众传达节目信息,与听众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开放性、综合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形式体现了大众传播交流、协商、互动的优势,密切了广播媒体与听众的联系,深受听众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成为广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要准确地为广播社教节目进行定位和分类,单靠广播学自身的理论足难以做到的,我们必须借助于其他基础学科去分析论证,才能取得社会公认的标准。在这里,我们想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广播社教节目的内涵与本质,为它准确地定性;用逻辑学的观点去分析广播社教节目的处延与范围,为它科学地分类;用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广播社教节目的形态与形式,准确地把握它的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16.
郑颖 《新闻前哨》2002,(7):32-33
广播的传统特性包括可听性、及时性、通俗性等,在广播的所有特性中,可听性是根本,是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可听性的标准也在改变。以前,广播是公众获取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现在,公众听广播希望获取各种信息,欣赏、娱乐和休闲。为适应听众新的需求,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作不断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一、增强节目的可听性1、从“面面俱到”到“量身定做”。必须注重开发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项目,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稳住目标听众群体,并争取把“非注意力”听众变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电视节目以其声像并茂的双重效果,满足了人们的视听愿望,这就形成了对广播的巨大冲击。但是,广播经济方便、广泛快捷、信息量大随时随地都能够收听,也决定了它仍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大众传播形式。广播节目作为以文字语言、音响、音乐等声音为载体的语言艺术,其作用的发挥完全依赖于人的听觉。因此,要适应听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关键是要提高广播节目质量,增强节目的可听性,使人愿意听,并能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广播节目的可听性,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1.立意要新,思想要深 广播语…  相似文献   

18.
陈平 《视听纵横》2002,(4):86-87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广播老年节目和栏目也应运而生,并有不断发展之势。但怎样才能办好广播老年节目,以适应老年受众的需求?下面就此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广播心理咨询节目以其新颖的节目样式,受到听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关注。从主持节目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主持广播心理咨询节目比主持一般的情感、谈话类节目具有更大的难度,难就难在广播心理咨询节目具有明显的专业色彩,是将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 ,在策划、制作广播的家庭教育节目过程中 ,对怎样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下发挥广播的优势 ,实现设立这档节目的初衷 ,我有一些思索和体会 ,现粗浅归纳如下 ,或许有益于广播界的同行以及关心家庭教育节目和家庭教育的人。一、注重事例的运用广播中的家庭教育节目内容的骨干应当以各种通俗、生动、具体、动听的事例为主。其理由如下。1 .诉求对象的大众化和多层次性。广播是以声音为信息承载体 ,诉诸人们听觉的传播媒介。只要具有听觉能力皆可通过它获取各种信息。随着接收设备的便携化和广泛普及 ,它的可能接收人群已大大高于其他媒介。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