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崎君驾车把我们送达和平公园后,就坐在一把可折叠的小凳上歇息。他在这里等着,一直到我们参观回来,再把我们送到邮轮停靠的码头。这个中年人很憨厚,  相似文献   

2.
替领导离婚     
游睿 《新闻天地》2010,(7):77-77
我们领导,是个好人。这人怎么个好法?他主要是对我好,好到亲密无间,好到无话可说。这不,领导把我单独叫到他的办公室,和我说起了悄悄话。  相似文献   

3.
说起聂卫平的读书生活,使我想起不少往事。记得小的时候,卫平就特别喜欢书。他才几岁,还不认得字,就见书便翻,看上面的圈圈画画。小人书就更不用提了,总是爱不释手,翻一遍又一遍。由于年纪小,手下没分寸,常常把书撕破。我们为了保护书,有时就得把书藏过去,不让他看见。否则,有一本书在那里,不要他翻是不成  相似文献   

4.
认识老大苏秋萍已经20年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广告圈的前辈,华文广告界的领袖人物。我们都叫他Peter Soh.老板请他来给公司做创意顾问,领导我们做奥迪专案,那个时候,我倒觉得他更像很有点背景的黑道老大,气场极强。但是一说起奥迪创意要怎么做时,他是又准又狠又张扬。原来,他的黑道是在创意,同时把策略都一起霸走。我看到一种做创意的自信。他说什么,做什么,客户就会买单什么。当时是羡慕不妒忌也不恨,就觉得他赚钱很容易,就写几个标题,一点文案和最后的提案,  相似文献   

5.
钱财狂     
我妈拨个电话和我闲聊,说起大学时代的一个男同学,出差路经我家,还礼数周到地去看了她。我妈一直在啧啧赞叹,你那些同学,不栖读书的时候在我家吃了那么多顿饭。我这却却一个劲地追问我妈,他带什么了?把你乐成这样?我妈不疑有他,一五一十地和我背清单。我在心里飞快地把它们一一折现,然后暗地里出一口大气:这下才好,终于赚回来了。这个同学临毕业  相似文献   

6.
程丽萍 《新闻前哨》2013,(8):62-62,66
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对农村的人和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虽然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从泥土中"淘"新闻。这些来自农村,来自田间地头,散发着泥土味儿的"原料"却是我心中经典的"现场新闻"。去年冬,我在三伏潭镇栗林嘴村采访。村支书偶然说起他们村有一位"倒插门"的女婿毛金堂,60多岁,20多年间,撑起门户,把6个养子女抚养成人。而到了晚年,老伴偏瘫在床,他悉心照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20多年相依相守,不离不弃,必有生动、感人故事。我当即决定去看看这位老人和他  相似文献   

7.
让我从两次典型的采访说起:去年,虞城县利民乡农民张清海经过数年拼搏,办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罐头加工厂,年产值1000多万元,纯利润达数百万元.这么个“明星”人物,却拒绝任何记者采访.我几经探究才知他心怀几怕:伯宣传者要赞助,伯出名引来吃拿卡要,怕工商税务增加税收等.在当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一些改革运作不规范,张清海对宣传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鉴于其他采访者吃了“闭门羹”,我前去采访时见面即先声明;一不拉赞助,二不写稿子,只是来看望拉家常.张清海思想放松后和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临走前我征求他的意见,能不能把文章写一下,他满口答应.我又对稿件的取舍征求他的意见.他非常满意.我成了成功采访他的第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8.
聚会     
老公说不回来吃晚饭了,有大学同学请客。他的同学不就是我的同学嘛,虽然同校不同系,可现在都混在北京,同学聚会怎么会把我丢下,让我一个人在家吃泡面?问他是哪一个要捐钱给饭馆,答曰z女,老公的同窗。说起z女,我就更该去了,她初来北京时,我还请她吃过n次饭  相似文献   

9.
因参加关心下一代讲师团活动,有机会与学校的一些领导接触。一次与杭州市一位中学校长交谈,这位校长既热心教育,也热心读报。他说对报纸有些话要讲,我请他说说,他就从报上刊出的“引导”女学生戴脚链的小文说起,并由此说开去,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我表示可把他的意见,负责向报界反映。现记述如下。 这位中学校长是个有心人,他很注意报上一些与  相似文献   

10.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我十分敬重冷西同志,在广电部和新华社工作,他都是我的前任,且年长我24岁,确实是老前辈,是长者。在我心目中,冷西同志首先是一个智者的形象。这要从我将进入新华社时说起,“中介”正是那本引领我了解并热爱上了新华社的书——《我们的经验》。一个  相似文献   

12.
这两天,新记者证发到了手里,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记者证代表着什么?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早上上街买油条时,向摊主亮出了记者证,“我是××报的记者,先给我来两根油条!”令在场的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也暗为这位老兄脸红———记者证用来买油条,真是给我们记者丢了脸、掉了价。但事儿越小,越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种记者手里,记者证代表着一种牛气十足的感觉。兜里揣着它,脾气大了不少。还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去商场买东西,同样亮出了记者证,要求商场免费“卖”给他一台空调。在遭到拒绝后,便以曝光相要挟,并扬言:“这么大个商场,找你点问题还…  相似文献   

13.
安徒生这外国老头儿给我们讲过皇帝和他的新衣的故事。我无端地认为那个可怜的皇帝是女的,因为安徒生说过,这个皇帝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坐着马车去戏院看戏,他每半个小时就要换一次衣服,人们在说起他的时候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呢。你瞧瞧,这不整个一个爱美的娘们儿吗?  相似文献   

14.
《视听界》1992,(3)
春节前的一天,我慕名来到丹阳市里庄乡采访这里广播站的站长吕炳祥。在丹阳的这段日子,我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过他:他曾连续十一年被评为市(县)先进个人。他所在乡虽是个穷乡,广播站机房却在丹阳第一个达到了部颁甲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6.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7.
跟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没有见过哈维尔. 可这个事实,不妨碍我走近他、阅读他,甚至想象他、感受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自己家里住得很远的父辈,一位可敬而更可亲的远房表叔. 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限定或者恩赐,我们只有面对.或者,学鸵鸟是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我心中,始终难忘一位偶然相识的记者。在衢州后溪乡一所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上,浙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叶峰向我说起他采访一位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失学女孩的故事。为了采访,他翻山越岭,不怕;啃  相似文献   

19.
我见过两次毛泽东。一次他站着,一次他躺下。一次他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我们外地来的红卫兵;一次是在毛泽东纪念堂,我排队瞻仰他的遗容。每个人都说,初恋最令人难以忘怀,我遍寻记忆的苍茫大海,找不出我的初恋。在我的少女时代,我最热爱、最崇拜的男性是毛泽东。我把所有纯真的爱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  相似文献   

20.
那是一次难忘的采访。1992年12月20日,约定采访他的日子到了。没想到,那天直到下午下班后才有了由我个人支配的时间。他叫丁大洋,是湖南津市市百纺公司的一位退休干部。一个多月前,在湖南常德市城区我认识了他,并听他说起了那幅由12块组成、共有12米长,把黄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天然木纹画。天然木纹绘出黄河,实属罕见。而我们《常德日报》还未曾报道。于是我萌发了去桃花源采访丁大洋及其木纹画的念头,并和他约好了采访的日子。隆冬的夜来得早,加之天色阴沉,又下着毛毛细雨,那天黑得更快。因为如此,我心里掠过改天去采访的念头。但我转念一想,守信用是结交朋友的基础,而记者是需要交朋友的,因为需要朋友提供新闻线索。这次若失约,不仅有可能失去这一新闻的采访权,而且有可能失去一位刚结识的朋友。常德市城区距桃花源景区有60多公里。报社没有采访保障车,外出采访要乘公共汽车。我顾不上回家吃晚饭,直奔汽车站。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赶上最后一趟去桃花源的车。通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了的,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于是我在公路上试图拦乘便车去桃花源,然而,一辆辆汽车瞪着两只刺眼的“大眼睛”,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这时,我想到了在常德市消防支队的一位很热心的朋友,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