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案例: 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的教学正在进行,学生六人合作小组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乌鸦喝水的实验。实验要求学生研究乌鸦是怎么喝上水的?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边做实验边注意观察,从“瓶子里渐渐升高的水”的现象中理解课文“乌鸦把石子一粒一粒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乌鸦喝水》第1自然段写道“: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其中强调了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是瓶口小、瓶子里水少。瓶子里的水究竟少到什么程度才能保证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后,水会上升到让乌鸦能够喝到水?为此,我和学生进行了多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水位低于瓶高的一半(书上图一显示的水位就低于瓶高的一半),把石子放到瓶子里,水位升高得并不明显,甚至石子会把水淹没,乌鸦要喝到水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只有当瓶子里的水位高于瓶高的一半(乃至快接近瓶口时),放入石子…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五册第26页的实验:“拿一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的第一步: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理想的科学结果应该是水不会流进瓶子。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可是,学生在实验中却发现往漏斗内倒水时,有少量的水流进瓶子(由于漏斗颈的直径不够小,当开始往漏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自然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实验2,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塞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到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  相似文献   

5.
在讲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 ,上课前我充分地为学生设计了新的实验 ,并准备了材料 ,材料有 :水槽、红水、白纸、玻璃杯、无盖矿泉水瓶两个 (其一瓶底底部周围有 6个眼 ,另一个没有眼 ) ,气球、矿泉水瓶盖一个。课堂上 ,我们利用空瓶子引入。手拿空瓶子 ,问“瓶子里面有什么 ?”有的学生认为什么也没有 ,有的同学说瓶子里有空气 ,就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引导学生运用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新的实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具体操作如下 :图 1        图 2实验 1:现象 :瓶子里往外冒泡泡 ,水流进瓶子里了 (见图 1)。实验 2 :现…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124页“种子萌发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有如下叙述:“如下图,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以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见图1。  相似文献   

7.
宋春东 《物理教师》2005,26(4):0-31
1课后实验及其存在问题 “借助铅笔或木棍把气球塞进一个瓶子里,并把气球口拉大反套在瓶口上.用力向气球里吹气,你会发现,无论怎样用力去吹,都不能把瓶内的气球吹大.做这个实验观察现象并解释其原因.”(如图1).这是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七节“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的课后小实验,也是《动手做》报等刊物曾经介绍过的课外小实验,  相似文献   

8.
题记:当老师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儿童才把老师当成最安全的“伙伴”。 例1,教学《乌鸦喝水》,在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儿童认同课文中“瓶子里的水少,瓶口小”这一定论。但是,有的儿童不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课里《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课内容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科版《科学》教材三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有让学生制作“潜艇”的实验:1.把橡皮泥与上端不漏气的塑料笔帽粘在一起,使它能直立着漂浮在水中,笔帽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这就是我们的“潜艇”。2.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把“潜艇”放进瓶子,然后拧紧瓶盖。3.用力挤压瓶子,“潜艇”会沉到瓶底;松开双手,“潜艇”又会回到瓶子顶部。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和寻找挤压瓶子与“潜艇”下沉的关系。该实验,材料易得,但由于塑料笔帽是不透明的,学生很难想到“潜艇”下沉是由笔帽内的空气被压缩,笔帽内进入了更多的水,使笔帽的重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海桑 《大中专文苑》2014,(12):37-37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两只没水的瓶子,分别装着一条活着的鱼,然后,把一只瓶子放在桌上,另一只瓶子放进水中,不过,不让水进入瓶子,瓶子里仍然没水。瓶子里两条离开水的鱼,哪一条会活得更久呢?实验结果表明,那一条放入水中瓶子里的鱼,其存活时间远远长于另一条。实验者经过多次实验,结果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有让学生制作“潜艇”的实验,1.把橡皮泥与上端小漏气的塑料笔帽粘住一起,使它能直立着漂浮侄水中,笔帽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这就是我们的“潜艇”。2.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把“潜艇”放进瓶子,然后拧紧瓶盖。3.用力挤压瓶子,“潜艇”会沉到瓶底;松开双手,“潜艇”又会回到瓶子顶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生命发展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组比喻来描述语文新课堂的某些特点:新课堂是“工作坊”有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大多形成了“乌鸦真聪明,它往瓶子里投小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可还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他认为石子会把水埋没。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答案,教师没能马上作出判断,其他学生则更是糊涂了。于是教师马上组织学生亲手实验、观察。学生们通过亲手操作,得知当瓶子里只有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说瓶子里的水也不多,若…  相似文献   

14.
[回首经典] 《渔夫的故事》:渔夫从海里捞起一个瓶子,瓶子里出来一个魔鬼,经过岁月的摧残,魔鬼的心理变得扭曲,他要吃了渔夫,  相似文献   

15.
这段时间,孩子们在活动区玩耍时特别喜欢摆弄一些瓶瓶罐罐。我观察到这样的情景:王雨琴、阳帆将弹子棋、橡胶泥分别放入瓶子中,她们将瓶子摇来摇去,“放弹子棋,瓶子有响声;放橡胶泥,瓶子不响,橡胶泥粘到瓶子上了”。丁嘉杰用矿泉水瓶从盥洗室装来了水,使劲儿地摇动瓶子,发现瓶子里的水荡来荡去,对我说,“老师,你看!水在瓶子里会变身”。  相似文献   

16.
母爱如根     
梁丽 《中国德育》2013,(20):78-79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里这样写道:“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这句话引起我很多的联想。有时自己仿佛也像瓶子里的插花,虽也在迅速地成长着,但总有一种没有根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2是这课教学的关键 ,但教材中第2个实验的设计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如图1)。第一步: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第  相似文献   

19.
小学一年级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大意是:一只乌鸦口渴了,要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它看见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也就喝着了水。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乌鸦聪明,在于它不能直接喝到水时,看见小石子能动脑筋,想出办法来,从而喝着了水。假如我们把学生比作乌鸦,知识比作水。学生要掌握知识,那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端盆“水”让“乌鸦”  相似文献   

20.
把试管口向下,放入装满水的塑料瓶中,使试管直立着漂浮在水里,拧紧瓶盖。这是我在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的时候,用空塑料瓶、试管等材料制作的一个可以沉浮自如的“潜艇”。与教材中编排的实验相比,上述实验更直观,不但利于学生观察,而且有利于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教材介绍的方法是这样的:用橡皮泥和上端是密封的、不漏气的塑料笔帽,制作沉浮自如的“潜艇”。同时思考:挤压瓶子与“潜艇”的沉浮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做实验时,观察到了对比实验中的不同现象。用力挤压瓶子,笔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