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86年以来,我先后有11篇作品荣获河南省好新闻奖,有20多篇作品获濮阳市广播好新闻奖。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增强创优意识,是写出好新闻的关键一环。 所谓创优意识,简言之,就是在采写新闻中,要有从自己手里出好稿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要出好稿,就要了解好稿的基本特点。我觉得好稿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重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二是题材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先后有三篇新闻稿件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得好稿奖。体会是:只有“身入”、“深入”、“心入”才能写出好稿来。 一、“身人”是写好稿的前题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人民武装工作,而武装工作与拥军优属工作有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在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抓好拥军  相似文献   

3.
报刊、电台要多出精品.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好搞。好稿从哪里来?除了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以外.长期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新闻精品呢?我认为,要把握六个要点:一是要有精品意识。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相比,通讯员出精品的难度会大些。但是,通讯员写好稿出精品,也并不是完全办不到。听听广播、翻翻报纸,看看各种好新闻评比.有许多好新闻就出自通讯员之手。实践证明.只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再下上~番苦功夫,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好稿和精品来。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要认…  相似文献   

4.
四、须着力夯实业务建设的基础 当前,要改变这种偏重实际经验,忽视学习新闻理论,钻研新闻业务的现状,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症结,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步骤。 (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创造促进和加强学习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不少新闻单位抓业务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当记者的,能抓出新闻,写出报道就成;搞编辑的,只要能胜任选编稿、组版即可。在年度业务考核中,往往以用稿多少,评上多少好稿、好版面论成绩,而很少有学习新闻理论、撰写业务论文的考核项目。这种做法在客观上起了一种导向作用,无形中助长了满足已有经验,注重“现蒸现卖”的风气。这使记者们成年累月忙于东奔西跑,采采写写,编辑们日复一日埋头编稿组版,终年陷于具体业务实践中,很少有机会坐下来读几本有关业务的专著,冷静地分析实践  相似文献   

5.
综观人民日报首届地方记者好新闻评奖过程和获奖作品,对什么是今天的好新闻有两点感悟: 一、立足制高点,多说今朝事。立足事实的制高点,写大事、新事;立足政策的制高点,掌握评价标准;立足大局的制高点,决定内容取舍;立足版面的制高点,写出抢手新闻。 二、追求思想性,写出历史感。有了思想性才有独到的眼光;有了独到的眼光才能有胆略;有了胆略才有新闻敏感,才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不可一味追求写稿数量,盲目追求上稿率,而应该脚踏实地,写出高质量.有分量的稿子,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又鼓动群众努力工作.也有利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的大局。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写稿坚持拾遗补缺。我是一个教师,生活在学校,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写好本单位的新闻稿件。一个偏僻小县的初级中学,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素材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可写的新闻素材.能在县、市级地方报纸见报、电台播出的新闻素材还是有的。可是报社的记者和专业通讯员不到校采访,新闻素材就…  相似文献   

7.
县(市)报记者大都土生土长,对于中央、省里的决策、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比起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来,有一定的“时间差”,那么,县(市)报记者,能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只要勤于思考,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多到第一线去,抓住“偶然”机遇“射门”,也是可以“破门”写出好稿的。  相似文献   

8.
<正>可能每位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素材经常有,好新闻不常有。写出新闻好稿有两个前提,一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观察力,二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要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此新闻工作者的笔下才能迸发出具有时代感的精品来。1.好新闻要有观察力现实生活中,新闻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迅速发现,抑或是发现了,也不能把握住这则新闻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从事专职宣传报道工作的,很容易陷入一种“围墙”中:只关注本企业围墙内的新闻,只从本企业的角度写稿。但新闻媒体是要向广大受众负责的,要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受众可能更关心的是该企业的生产和产品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该企业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对他们的企业有什么警示作用,该企业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对他们有什么启发,等等。要满足受众的这些要求,就要善于立足企业看社会、看世界,多从基层企业的微观信息中抓出有宏观价值的新闻;要尽力打破认识误区,改变只关注围墙内新闻、工作性  相似文献   

10.
时下,五花八门的评奖、评优活动引起人们诸多的抱怨。以新闻行业为例,既有一年一度的全国性优秀新闻评选活动,又有各行各业特设的新闻奖评选,还有各新闻单位自行设立的好稿奖评选,真可谓名目繁多,难以应付。新闻评选,本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旨在调动记者编辑抓好新闻、编好新闻的积极性。但是有的部门或行业,则把评新闻奖作为“钓”记者的诱  相似文献   

11.
我是泰州市邮电局退休职工,今年71岁。从1982年7月退休到现在,一直坚持写稿。在近8年里,被市以上新闻单位用稿1700多篇。连年被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有人问:你在一个县级局,怎么能写出这么多的稿件?我有一个宗旨,不论做什么工作,要么不干,要干就要  相似文献   

12.
杨茜 《军事记者》2012,(3):61-61
刚刚接触报道工作时.面对一个专业“零基础”的领域.我既好奇又担心。虽然自己一向对新闻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大学的时候就偶有小“豆腐块”见诸报端.但每次看到机关新闻干事为写出好稿而冥思苦想、  相似文献   

13.
我们向广大新闻爱好者和新闻同行推荐这篇文章。本文作者何光先同志系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历届全国好新闻评委。作者纵览全国各地推荐的好稿,认为新闻要反映当今改革的时代潮流,首先要创新。新闻工作者有了创新精神,才可能写出新、深、活的新闻作品。这种见解很有见地,希读者认真一读。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县级台的记者来说,要在国家级新闻单位上稿不容易,要上头版头条就更不容易.然而,他做到了.他就是万安县广播电视台的陈其龙.1996年陈其龙调入万安广播电视台以后,有600多篇稿件先后被国家、省地级新闻单位采用,有1200多篇新闻稿件被本台采用.其中国家级用稿30多篇,国家级头版头条、版面头条各1篇,省地级头条40多篇.……  相似文献   

15.
××同志:信收到.知道你们采访部正在大力提倡写引人入胜的短新闻,展开了怎样把新闻写得又短又活的热烈讨论,大家还都按照自己的不足之处寻求克短补短的突破点,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写出绚丽多采的好新闻来,读了令人神往!你说这两个月中,有一篇稿子被评为好稿,可是有三篇稿子由于选题不准,或是材料单薄、写得概念化而返工.你认为自己主要的不足是表达能力差,写得不好,决心要在写作方法上下一番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基层报道人员。在汉中市褒河区从事报道工作。本来,作为一个基层新闻报道人员,由于平时活动的范围小,值得报道的事情少,写出的稿件,很难被大的新闻单位采用。可是,由于我注意平时收集社会新闻,不仅市级新闻单位采用了我写的不少稿件,而且有的也被地区以上乃至全国报刊和广播、电视台采用。今年一至三月以各单位用篇数统计,市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三十一篇,地区级新闻单位采用四十一篇,省以上新闻单位六篇。其中社会新闻约占总用稿量的三分之一。地区以上、尤其是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社会新闻几乎占用稿一半多。  相似文献   

17.
我是南阳县黄台岗乡的通讯专干。当我1985年初学写稿时,有线索无从下手,写出稿没有重点,投出去石沉大海。1987年,经县委通讯科介绍,我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自学。几年来,我就是靠《新闻爱好者》这个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县级新闻单位和党政内部信息快报上发稿400多篇,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0多篇。我订阅本刊吃到“甜头”后,介绍和动员爱好写作的同志订阅该刊的数量逐年增加,由1987年的5  相似文献   

18.
(一) 我们平时在编稿中发现,有些同志抓新闻不错,但写出的东西不厚实。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材料不足。而产生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因为采访前准备不足。因此,我们在采访之前,要尽可能地把该考虑到的问题都考虑到,这是采访切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20.
在转型期的基层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超出我们的想象。要读懂并呈现给读者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基层社会,记者不仅需要理性的头脑,也需要一颗滚烫的心。记者要让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温度,就必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基层,立足百姓,让自己成为一名记录者、感受者以及体验者,方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来。做有温度的新闻,才能温暖我们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