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印度芥菜型抗寒性油菜在西藏的生长情况,并对其进行抗寒性评价,以期能为西藏芥菜型油菜抗寒性育种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从而对引自印度的11份芥菜型油菜和1份西藏当地芥菜型油菜(对照)的抗寒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11份材料与西藏当地油菜做对比,得出各材料对低温的适应性能表现出一定差异,虽然总体上都具有一定的抗寒性,但各生理生化指标所反映的结果不尽一致。对亩产量在175kg以上的材料,以单一指标所反映抗寒特性频率排序,发现抗寒性最强是RM-110,其次为RK-05-1和PRB-2004,再次为JMWR-941,最弱的是RH-9902。  相似文献   

2.
西藏芥菜型油菜品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调查与搜索集获得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101份,其中大叶芥油菜(Brassica juncea coss)46例份,细叶芥油菜(B.juncea var.gracilis)55份,发现西藏芥菜型油菜的表型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远远超出以往文献记述,并讨论了芥菜型油菜的种质资源特点,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20份印度芥菜型油菜材料的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自印度的20份芥菜型油菜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干旱胁迫下,20份材料对干旱的适应性能表现出一定差异,虽然总体上20份材料都具有一定抗旱性能,但各生理指标所反映的结果不尽一致。对亩产量在185Kg以上的材料,以单一指标所反映抗旱特性频率排序,发现抗旱性最强的有JM018、J0009和RM-110,其次为PRB-2004-06、RH-9902和Kranti,再次为Varuna和JMWR-941-1-2,最后为JN004和JR042。  相似文献   

4.
西藏油菜种质资源的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田间定株鉴定,分析了西藏原产的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抗病性,抗虫性,抗寒性,抗旱性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为今后搞好油菜的抗逆性衣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藏油菜品种资源特征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西藏各地(市)搜集的526份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植株形态特征、植株高度,分枝习性,叶片形状,花瓣类型、种子颜色、大小,角果爆烈习性观察研究,可分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野生型,其中,白菜类型占试验材料的658%,芥菜类型占21.9%,甘蓝类型占11.5%,野生类型占0.8%,按生育期,各类型分早、中、晚熟品种,种植的白菜型品种中熟种占83.5%,芥菜类型品种中熟种上47.6%,晚熟种占48.4%,甘蓝类型属晚熟品种,野生类型为极晚熟品种,西藏的油菜中熟性是典型的生态特点,是长期适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而形成的,同时,分析了一些有育种价值的珍遗特性,产量性状,品质,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都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发现中利用西藏油菜含油量高,角果长,籽粒多,籽粒颜色,对寒、旱、瘠的抗性高度适应等独特必状,对品种改良提供丰富的多样性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西藏油菜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对原产西藏的107个白菜型品种、50个芥菜型油菜品种的随同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结果,重建了西藏油菜的系统发生树。RAPD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油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指数,位于0.8063-0.9817之间,平均值为0.9467,芥菜型油菜具有相对较低的相似性指数,位于0.5912-0.9888之间,平均值为0.9566;白菜型油菜品种间遗传距离变幅0.0174-0.2153,平均值为0.05718,芥菜型油菜品种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0113-0.5256,平均值为0.04468,无呈现出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大,遗传变异丰富的特点。并根据RAPD分析和实地考察结果,提出西藏高原是我国油菜起源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西藏芥菜型油菜资源的地理分布与表型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5份西藏芥菜型油菜,对子叶类型,基叶形状,萼片宽度,花瓣类型,种子大小、籽粒颜色等表型性状进行了,发现西藏芥菜型油菜的表型性状分化类型多样,已远远超出以往文献的记述。  相似文献   

8.
以植株高度、基部粗度、分枝部位、分枝总数、每株角果数等14个考种性状为指标,对西藏各地(市)搜集而来的27份野生芥菜型油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当阈值为0.94时,将供试材料分为上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1)、下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2)和匀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3)三大类群;可以根据育种目标及当地的生态因子等选择不同的株型,从而达到稳产、丰产的目的;2)当阂值为0.61时,将材料分为SG1、SG2、SG3、SG4、SG5、SG6、SG7等个七亚类群;发现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距离并不能确切反映其遗传上的差异,因此提出研究西藏的作物生长环境时,不应以行政区划为研究标准,应参考当地的区域小气候;3)各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类群的考种性状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9.
在西藏6地市21个县(乡)用GPS定位,采集获得野生芥菜类型油莱38份的基础上,于2005年在西藏林芝种植,通过生育期、植株形态、籽粒等农艺性状比较观察研究,发现:①西藏各地(县)野生芥菜类型油菜与栽培芥菜类型油菜相比,在表型分化上具有一些明显不同,其表型分化多样性丰富;②野生芥菜类型油菜的垂直分布,在海拔高度上明显高于栽培的芥菜类型油菜,西藏野生芥菜类型油菜种植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4630m以上;③野生芥菜型油菜的水平分布,从藏东三江流域到雅鲁藏布江中游,随着经度的西移,表型分化趋势丰富,特别在山南、日喀则地区最集中,零星分布着成片的野生芥菜类型油菜,并据此往西藏的北部和西部扩散。  相似文献   

10.
以植株高度、基部粗度、分枝部位、分枝总数、每株角果数等14个考种性状为指标,对西藏各地(市)搜集而来的27份野生芥菜型油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当阈值为0.94时,将供试材料分为上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1)、下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2)和匀生分枝型野生芥菜型油菜(G3)三大类群;可以根据育种目标及当地的生态因子等选择不同的株型,从而达到稳产、丰产的目的;2)当阈值为0.61时,将材料分为SG1、SG2、SG3、SG4、SG5、SG6、SG7等个七亚类群;发现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距离并不能确切反映其遗传上的差异,因此提出研究西藏的作物生长环境时,不应以行政区划为研究标准,应参考当地的区域小气候;3)各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分类群的考种性状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1.
对2005、2006两年度,西藏的11个油菜品种(品系)进行两年的区试比较试验,综合分析品种在林芝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丰产性。结果表明,11个油菜品种中,单株实际产量最高的是山南农科所提供的甘蓝型油菜品种96014-2,(10.4g),其次是94081-1(9.2g),96014-2产量最高,与994031-2、青油46号、藏油3号(对照品种)、蜀8号差异达到极显著;芥菜型油菜品种94081-1、90(12)-4,产量都超过品种年河1号,两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及丰产性表现也较突出。据两年的观察比较,自治区农科所提供的蜀油8号的适应性及丰产性最差;两年的试验结果还表明,白菜型油菜品种的全生育期平均约为95天,芥菜型油菜为96天左右,甘蓝型油菜最长,为104天。  相似文献   

12.
采用近红外色谱检测收集到的200份西藏白菜型春油菜品种,筛选出具有潜在的育种材料。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油量与蛋白质、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硫苷、芥酸及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对材料聚类分析,分为5类,并筛选出30份优质种质资源,其中1份双低白菜型春油菜品种NMZM040,为西藏当地油菜品质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芥菜型黄籽油菜为参试材料,对农艺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芥菜型黄籽油菜的单株产量主要是由每果粒数引起的;(2)单株产量与各性状组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3)要提高油菜产量应选择植株高大、有效分枝起点低、主花序长、一次分枝数多、角果长且果喙短的植株。  相似文献   

14.
西藏油菜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试验,用Shannon-Winener,Greerberg多样性指数和Pielal均匀度指数分析了西藏油菜的品种,表型,生境,垂直分布,地理分布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西藏油菜的品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高,但不同生境,不同垂直高度及不同的地理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海拔3500-4200米的西藏中西部地区集中了西藏93.81%的油菜品种,在海拔3500米以下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品种数量渐趋增多,在海拔4200米以上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品种数量逐渐减少,表现出西藏油菜品种丰富的多样性和相对集中性,同时,提出西藏中西部地可能是我国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起源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不同地理来源和个体水平的研究结果,筛选出107个西藏地方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油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PCR扩增结果,计算遗传距离,对107份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建立UPGMA系统树,并结合形态观察结果,对白菜型油菜进行了遗传分类研究,将其分为三大类,11小类,并论述了各类的品种组成及其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6.
西藏白菜型油菜资源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调查搜集获得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327个,其中南方油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var.oleifera)304份,北方小油菜(B.campestris L.)23份,发现西藏白菜型油菜的表型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远远超出以往文献记述,并讨论了白菜型油菜的种质资源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吉西肥是分布在我国西藏的一种十字花科油料作物,本文通过吉西肥细胞水平研究,并结合植株形态观察,发现吉西肥的染色体数的2n=24,与油菜栽培种不同(白菜型油菜2n=20,芥菜型油菜2n=36,甘兰型油菜2n=38);吉西肥与白芥在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不同,由此推断,吉西肥既不属于白菜油菜,又区别于芥菜型油菜,可能属于芸苔族中的白芥属。  相似文献   

18.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综合性评判分析方法,对来自西藏各地野生芥菜类型油菜植株主要性状的优势及各县(区)植株综合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植株高度影响最大的性状依次为主花序长度(y3)〉主茎粗(y5)〉角果粒数(y6)〉主花序角果数(y4)〉角果长度(y7)〉分枝个数(y2)〉分枝部位(y1)。说明各县(区)植株主要性状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性状为主花序长度。主花序长植株高、分枝多、结角多、产量高。(2)各地野生芥菜类型油菜以拉萨达孜县植株综合性状最好,其次为堆龙德庆县〉左贡县〉当雄县羊八井〉工布江达县〉墨竹工卡县。(3)生产上芥菜类型油菜育种可选用拉萨达孜县野生芥菜作杂交亲本资源,利用其主花序长度增加单株角果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该项目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进展与所得的成果,以及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从种资源的地理分布,品种类型,表型分化、生态环境、遗传背景等都充分显示了西藏油菜种质资源具有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油菜的自然分类系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以往的分类系统;提出了油菜演化的二阶段假说和可能存在的演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油菜演化系统,提出了西藏是白菜类型和芥菜类型油菜起源地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桃树叶片的蒸腾速率、叶片含水量、叶片水势等几个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生长期的测定,利用模糊数学中求隶属函数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得出6个参试品种抗旱性从强到若的顺序依次是渭南甜桃、庆丰、爱尔巴特、小暑、六合、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