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当代社会呈现一幅“微时代”的“微文化”景观,在此语境下,媒介叙事从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宏大叙事,转向新媒体为代表的后现代“微叙事”范式。从移动传播这一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野看,这源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已超越了工具论而上升至媒介化层面,作为一种制度化要素,新媒体的技术偏向是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断裂性,这决定了新媒体叙事隐喻了一种即时性、碎片化的微叙事范式。该范式转型从认识论的高度蕴含着重新衡量和表达事物的思维方式:“当下主义”,它在叙事中试图把大量时间压缩在一个时空瞬间,在聚焦当下的同时忽略过去与未来的向度,其本质上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后现代社会的数字时间观。  相似文献   

2.
论大众文化与媒介教育的范式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骐 《现代传播》2002,1(1):118-121
大众媒介传播的主要是大众文化 ,因而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态度取决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从媒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它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 ,而影响这些媒介教育范式变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对大众文化观念的变化 ,且这些观念变化又与法兰克福学派、李维斯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及符号学的产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合"学术语境下,研究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的基本概念、技术逻辑、本质、发展路径和模式,以及"融合出版"理论范式下的出版发展方向,探索技术进步与中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出发,研究公共领域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转变,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边界消解并逐渐融合,从而发现大众媒介在这一剧烈的嬗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功能变化,并探讨了在新媒体出现后,新的传播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电视媒体概念的阐述及相互关系,从电视媒介本身的变革、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几方面论述了新数字媒体环境下,新数字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介的融合。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介本身的变革经历了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的转变;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变。其次,从电视节目形态的板块化、实时性、互动性、非专业化四个特征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黄艺丰 《新闻前哨》2014,(10):57-59
在融合的媒介生态语境下,视听媒体在形态上推陈出新、在终端上寻求合作,使得微电影从传播方式到生产方式都得到质的改变,其文化影响力强化了草根权利意识,不但改写了大众文化概念内涵,而且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席之地,并逐渐唤起了主流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王雯  许洁 《编辑之友》2016,(5):21-24
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下,图书从书面文化传播时代下的主导媒介中剥离,其媒介特性由大众传播媒介转向电力传播时代的文化传播媒介,再转向新媒体时代下的精英媒介和分众媒介.然而当前政府对图书在媒介结构变迁下的传播特性转变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从而制约了图书出版传播功能的实现.文章依托媒介生态学理论,在对新媒体环境下图书出版的传播位置变迁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图书出版价值引导机制、优化图书出版传播功能实现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费斯克看通俗文化研究的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费斯克的理论为切入点 ,梳理了通俗文化研究的学术史 ,总结出通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明显转向———从大众文化到通俗文化 ;从使用 -满足研究到受众研究 ;从文本解读到传播语境解读 ;从“肯定文化”到“微观政治的进步文化” ;从阿尔图塞到葛兰西。论文最后还批判了费斯克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佳  殷帆 《新闻世界》2012,(5):175-176
本文以2011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为对象,分别从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对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传播虚假化、低俗化、恶俗化成为了一种显性常态,不断地受到诟病与质疑。当人们把批判的目光转向新媒体的弊病之时,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了日程。媒介素养作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刻度与标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媒体文化传播语境下,开辟媒介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在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已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态势。媒介融合引领传媒转型,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传统媒体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媒体融合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高效整合,人才汇聚,这无疑将对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受当今媒体环境影响,传统媒体人才流动转向新媒体,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才作为重要的竞争优势,对媒体的经营与发展影响重大,培养懂新媒体以及创意传媒人才将对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期“传媒大讲坛”首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宏撰文《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人才需求研究》,文章系统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用人机制及用人策略,详细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人才需求状况,对传统媒体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地方党报新媒体的发展路径》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CGXW004YBX)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文以《杭州日报》为例,梳理了《杭州日报》结合新媒体发展的路径与成效,并提出“报、网、屏”互动是地方党报新媒体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本期“传媒大讲坛”栏目选刊的学术成果有望为产业视角下的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与文化产业价值构建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语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该如何融合发展,显然仍然存大很多的求知数.本文以"电视+"为主体,从互联网与电视的基因比较分析切入,试图破解媒介融合的现实之困;透过媒介融合的逆向思维,探索"电视+"主动拥抱"互联网+"的路径;研究以电视作为融合中心粘聚,探寻以"电视+"为中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2月6日,第二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央电视台、光明网、人民网、北京青年报、奇虎360、财讯传媒集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多位学界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共同就媒介融合语境中的创新思维与业态转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对如何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完成行业的转变与重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学术界积累了大量的新媒体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系统考察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意义。当下中国新媒体研究则明显表现出知识融合的新取向,主要表现为从大众传播到关系连接的思维跨越,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方法祛魅,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范式转化,从学术自觉到理论自觉的知识升华。知识融合新取向打开中国新媒体的新尺度,助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共融,并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本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媒介融合.论文首先对媒介融合特征进行梳理与提炼,发现媒介融合中的基本文化问题.通过论述融合文化概念的意义与内涵,指出媒介文化权力问题是融合文化的核心问题.并在融合文化范式中,运用文化研究理论探索融合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从最开始的一味热捧到冷静反思,从研究媒介融合的模式到研究媒介融合的规制,从媒介融合的现象描述到运用相关理论来作支撑,媒介融合的研究向广度深度拓展。同时,媒介融合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媒介融合研究缺乏系统多元的理论研究范式,缺乏媒介融合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随着媒介融合研究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1):84-94
随着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媒介技术广泛运用到人文学科,开启了人文研究的"计算转向",为传统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甚至引发了人文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数字人文是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数字人文使人文研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引导着人文学科的转型与变革。当前,数字人文已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了诸多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形成学术共同体。然而,从宏观上对数字人文本体论、方法论层面的探讨还稍显欠缺,亟需厘清数字人文的内涵、本质等,方能推动数字人文长远发展。本研究将数字人文置于媒介变革和媒介化背景下,对数字人文的脉络谱系、理论内涵、研究范式及数字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力图搭建出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范式,为其提供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开创人文研究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高菲 《报刊之友》2010,(7):115-117
一、“碎片化”传播语境与媒介融合下的报业市场1.“碎片化”的传播语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众传媒渐渐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多元化,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在传媒市场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精英文化在于优异、精致,满足高度一致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