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探讨"24× 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了12×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请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每学期的监考、阅卷中,我发现了一些现象:(1)小学数学测验第一题多为口算或直接写得数题,然而学生答题时,多数学生却用笔计算出答案,而非用口算心算直接写出答案。(2)还有一类必考题是简便运算,学生们在答题时就用做混合运算的方法去计算,导致的结果是答案正确、过程错误而不得分。(3)现在很多中学生连基本的常识都不会,如25×4、8X25、125×8、15×7等都要用笔去算,  相似文献   

3.
1.当整体上看不出有简算条件时,要看局部能否进行简算。例如:计算6/17+(4/5-2/3)×15/2。  相似文献   

4.
41.填条件教完二年级的乘、除法应用题,我选了一个先填条件,再解答的题:学校买来皮球8个,买来乒乓球多少个?学生议论了一会儿,填出了:“买乒乓球的个数是皮球的3(5、6……)倍”的条件,并列式8×3=24(个)。接着,我填了“皮球个数是乒乓球的3倍”的条件,学生有些在算,有些在小声议论,但表情都带有疑色。突然,有个学生鼓足勇气说:“皮球的个数是乒乓球的2信就好算了。”顿时,课堂活跃了:皮球个数是乒乓球的4倍也可以算,就是3信不好算。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皮球个数是乒乓球的2倍、4倍好算,为什么偏偏3倍不好算?”…  相似文献   

5.
思考一:强化算理有必要吗? 这是一节计算课,一般我们认为计算课的教学应达成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掌握算法,二是理解算理。于是,第一次执教时,在学生交流了各种算法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一个0,结果就是60”这种算法深入思考: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无语。  相似文献   

6.
(2010年广东省初中学业考试数学第21题)阅读下列材料:1×2=1/3×(1×2×3-0×1×2)2×3=1/3×(2×3×4-1×2×3)3×4=1/3×(3×4×5-2×3×4)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1×2+2×3+3×4=1/3×3×4×5=20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列各题:(1)1×2+2×3+3×4+…+10×11(写出过程);(2)1×2+2×3+3×4+…+n(n+1)=__;(3)1×2×3+2×3×4+3×4×5+…+7×8×9=__;近几年来,中考数学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阅读理解题.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重视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春季学期,在我区举办的"名师八桂行"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刘松老师的《四则运算》一课。刘老师的课从一道算式"100-24×3"开始,他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追问学生"为什么‘28’这个结果是对的?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以及"‘100-24×3’如果想等于228,可以添一个什么符号?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最后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8.
学习了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计算题:75÷(7.5÷0.4)、75÷7.5×0.4。我原想让学生快速练习,然后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这两题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发现第二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在课堂中,学生的计算情况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都算错了,算法如下:75÷(7.5÷0.4)=75÷7.5÷0.4=10÷04=25、75÷7.5×0.4=75÷(7.5×0.4)=75÷3=25。  相似文献   

9.
曾志军 《广西教育》2014,(17):82-83
在教学分数乘法的简算之后,笔者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这样两道题目的出错率相当高:一是5/6×1/8+1/6×1/8,二是45×(11/15-4/9).学生的错误大多出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徐琴 《学周刊C版》2011,(8):148-148
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下) 教学目的:1明确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 2.了解竖式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7页例7,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例题。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计算和比较,得出哪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最简便,可按以下几步进行教学。1.量、拼、算。每个学生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和红白毛线各两根(每种颜色的毛线分别长6厘米和4厘米)。教学时让学生用毛线量长方形的边,然后引导学生把四根毛线一根接一根摆成如下图,并按图说说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6+4+6+4=20(厘米)2.比较以上三种方法哪一种最简便。得出:(6十4)×2最简便。3.组织练习。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  相似文献   

12.
例1 正整数a,b,c是等腰三角形三边的长,并且a+bc+b+ca=24,则这样的三角形有( ) 解 由已知得(a+b)(c+1)=24, 因为24=2^3×3, 24可分解为24×1,12×2,8×3,6×4,4×6,3×8,2×12,1×24.  相似文献   

13.
<正>一、习题展评习题一1.习题内容涂一涂,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1)4/9×2=(2)10米的1/3是多少米?2.能力指向考查学生多元表征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并进行正确计算的能力。学生通过“涂一涂,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进一步体会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模型——计数单位不变,计数单位个数相乘。  相似文献   

14.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23×12后) 师:我们不会计算23×12,但我们可以先来估计一下23×12的结果大约等于多少。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生1:我把23想成20,然后再乘12,20×12=240,所以23×12=240。  相似文献   

15.
白金玉 《四川教育》2014,(11):33-33
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案例】:“用简便方法计算”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88×125”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简便方法.学生有的简化为8×125×11,有的改成8×125+80×125,有的变化为(88÷8)×(125×8),不同的计算方法都达到了“简便计算”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余数”,余数是怎样产生的。2.说出试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3.记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且理解其中的道理。4.通过摆、看、算,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和归纳能力并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理由。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下列()里最大的数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口答)①3×()<22,②4×()<37,③()×2<11,④()×5<38。2.独立完成课本第65页复习2。(要求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材中有这样两道算式: 24-8×2 (24-8)×2 这两道算式中的数相同,但计算结果不相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更清楚地明白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4-8×2≠(24-8)×2.在计算24-8 ×2时不能直接加括号想成(24-8)×2来算.可当我们讨论到此时,一向勤于思考的李艳康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能加括号!"  相似文献   

18.
<正>在进行四则运算时,有的同学有时写错了数字,有时会漏掉运算符号,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计算错误了!这不,小马虎在计算16×(△+28)时,漏写了小括号,错算成了16×△+28。错误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思路点睛:有的同学一看题中有△,就大呼起来:“这个△不知道是多少,怎么算啊?”  相似文献   

19.
本册教材(统编教材)内容包括分数乘法、除法,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百分数,长方体和正方体。期末复习可分三部分进行。一、计算题的复习复习时,既要重视计算法则、算理的巩固,又要注意计算技能、技巧的培养、提高。例如,复习分数乘法时,可选用如下一组习题让学生口算:(除了用法则和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外,第③题还可以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又如,复习没有括号的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可选用如下几道题:要求学生先用常规方法计算,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算。如②、③两题,把0.27看作0.27×1,把“÷0.75”…  相似文献   

20.
<正>借助巧算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有利于提升练习的有效性,同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以设计以下教学。一、巧算得数,引入新课(1) 23×27=(2) 44×46=(3) 81×89=(4) 53×57=1.想一想:最快需多久计算出正确结果?猜一猜:老师需多久计算出正确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