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河北省国民经济用水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严婷婷  贾绍凤 《资源科学》2009,31(9):1522-1528
本文运用水资源投入产出法对河北省国民经济用水进行了定量分析.将传统投入产出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取水和排污数据相结合,建立了河北省2002年水资源投入产出表,从取水和排污角度对河北省各部门用水特性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认为河北省国民经济用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用水总量大、效率低,石油化工等重工部门污染严重;进而,以水资源投入产出结构为基础,结合线性规划和AHP法,对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用水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制定了四套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建议,可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2年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产出占国民经济全部门总产出的0.234%。与科学研究事业紧密关联的产业是第二产业,科学研究事业为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与市场空间。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相对大于感应度系数,政府投入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主要诱因,需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等措施主动发展科学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3.
不同节水措施下宁夏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长海  赵勇 《资源科学》2008,30(8):1135-1140
常规的节水效益评价方法只能分析节水措施对行业内部产出及用水效果的影响,不能就节水对全行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客观影响做出合理的评价,反映不出水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根据目前区域节水宏观效益评价方法的不足,开发了水资源消耗投入产出模型。模型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关联性为基础,以行业用水过程中的竞争性为约束,将水资源消耗量作为水量控制指标,以宁夏为研究区开展了实例研究,分析了节水措施下各产业的水资源消耗量以及用水效益响应,并就节水对区域经济系统宏观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根据响应结果对各种节水措施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评价方法为合理评价水资源利用及节水过程中水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节水措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不同节水措施下的国民经济结构提供了理论手段;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制定合理的节水措施和节水投资方案,对提高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的宏观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震 《资源科学》2011,33(5):851-855
本文从最终消费的角度来计量CO2排放,其中包括最终消费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本文把单位最终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称为完全CO2排放系数。计算完全CO2排放系数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单位产品的直接CO2排放系数乘以里昂惕夫逆矩阵。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包括:一要确保矩阵可逆且逆矩阵系数非负;二缺乏统计属性,无法进行参数检验和区间估计。所以,本文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产出表和使用表的数据代替对称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得到了我国2007年产品部门的完全CO2排放系数的无偏估计,并得到排放系数的置信区间。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进行了比较,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存在较小的高估。接着,文章又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我国对国外CO2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对国外的CO2排放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探讨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强,对自身也有较强需求和依赖,对农业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最弱;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江苏所有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辐射能力最强,而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拉动作用最大,金融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影响力系数最低、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属于较典型的弱辐射力、强制约性部门.  相似文献   

6.
投资部门结构调整是指调整投资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投入产出理论建立投资部门结构调整的产出效应机理模型,深入透析投资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所带动的各产业产出的连动效应机理,并以农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研究,投资部门结构调整的产出效应与该产业或产业群的生产直接消耗系数、投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总投资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科技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的科技统计数据,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构建了甘肃省科技投入产出分析指标体系和科技投入产出表;并对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甘肃省科技投入及其合理分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下我国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艳鑫  王铮  薛俊波 《科研管理》2008,29(4):111-118
摘要: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0~2002年各个统计年度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17个主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并与全社会的技术进步水平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2年期间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呈现出不同幅度的提高,而且其提高幅度均大于技术进步的增长幅度;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的技术进步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技术进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从短期来看,某一时段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还受到除技术进步之外的诸如政策等因素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2、2007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建立新的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在内的12部门投入产出表,从中间投入率、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中间需求率、最终使用结构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等指标对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正在由中间产品型产业向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还不是支柱产业,对推动和拉动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也都从不同视角对之展开了研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根据江苏省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江苏省42个部门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对各部门尤其是对文化产业部门的产业关联情况作分析与总结,并结合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现有基础状况提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柳雅文  赵旭  刘俊国 《资源科学》2016,38(10):1914-1924
最终产品本地用水指支持最终产品生产所需的本地水资源,该用水指标能够反映最终消费和产品供应链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因而开始被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区,采用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核算天津市的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并用结构分解模型对其变化情况进行驱动力分析,进而探究了社会经济层面上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2002-2012年间天津市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增加了6%(1.1亿m3)。人均最终消费效应是其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直接用水强度效应和最终消费部门效应是抑制其增加的主要因素;从产业部门来看,农业部门的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最大,但工业规模的扩大是导致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天津市可以通过减少出口高用水强度产品、提高出口产业用水效率、提倡本地居民改变消费结构和将最终产品本地用水和水足迹等指标融入企业绿色核算体系等方式减少天津市本地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期间,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备受重视,规模不断扩大。可以预计的是,该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将更加紧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加大。然而现有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方法,采用2007年、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再生资源产业的关联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① 再生资源产业前向关联大于后向关联,即对下游产业(如钢压延产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部门)的支撑大于对上游产业(如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等部门)的拉动;② 再生资源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于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③ 再生资源产业投资效应最强,就业和出口效应较弱,消费效应为零;④ 样本期内,产业关联和宏观经济效应均有所提升。可见,该产业未来的发展势头良好,除了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之外,也将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冯居易  魏修建 《情报科学》2020,38(5):112-119
【目的/意义】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方法/过程】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信息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实证研究信息服务业与各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论/结果】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范围广泛,与第三产业的直接联系较为紧密,而与第二产业具有较强的间接联系。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推动力均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属于弱辐射力弱制约力的部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加强信息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细分42个经济部门及30个省区(由于样本数据缺失,未涵盖西藏),以经济区域与省区为空间尺度,系统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农林牧渔业虚拟水流动的空间及需求格局。结果显示:西北区域尤其是新疆农林牧渔业虚拟水流动活跃程度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各经济区域(或各省区)该部门虚拟水流出均主要流向国内其他地区;多数地区对应流入均主要源自进口,多数区域及省区农林牧渔业虚拟水均呈现净流入。城镇居民消费是经济区域农林牧渔业虚拟水国内流动以及省区对应国内流出的主要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行业水资源消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宏伟  和夏冰  王媛 《资源科学》2011,33(7):1218-1224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我国第一、二产业中各行业水资源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和间接消耗,研究我国各行业间水资源消耗的间接拉动。分析结果显示:①农业、基础工业、轻工业、高科技产业、其他制造业直接用水系数为736.66m3/万元、21.69m3/万元、9.20m3/万元、0.84m3/万元和0.48m3/万元,当考虑产业供应链(supply-chain)网络,各个行业完全用水系数分别达到903.53m3/万元、87.77m3/万元、307.50m3/万元、53.47m3/万元和186.38m3/万元;②农业和基础工业是各行业完全用水的主要来源,占各行业完全用水量的95%以上,高科技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对其他行业水资源消耗的间接拉动比较大,用水乘数分别为63.42和392.01,由于行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不同,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间接拉动的行业组成由单一化趋向多样化;③在建设节水型经济结构过程中,由于行业间水资源消耗的关联性,需要考虑行业用水的间接拉动问题,降低农业生产比例,会减少直接用水系数,但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很多行业都是依靠农业的投入,无论是本地生产还是区外调入,整个经济系统的水资源消耗还是不可避免。减少消费端的物质消费是减少资源消耗的最终途径,仅仅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只是将资源消耗大的行业进行了区位上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将投入产出方法与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从物化的创新扩散角度,考察了长三角三省市制造业部门之间的创新网络.研究得出:江苏制造业内各部门之间创新联系最紧密,浙江次之,上海最后;从三省市整体上看,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提供了主要的创新来源;从三省市整体上看,创新吸收较多的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相似文献   

17.
刘宇  王宇  周梅芳  邓祥征 《资源科学》2016,38(10):1901-1913
近几年黑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问题已经得到政府的关注,其中农业用水价格的调整是改革的重点。张掖市是黑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消耗区,本文以张掖市为例,采用引入水土账户的CGE模型模拟分析水价改革的经济影响和节水效益。结果表明:①水价改革对经济仅有微弱影响,仅带来0.091%的GDP损失;②但在节约用水方面的效益却很大,将节约9.568%的水资源使用、万元GDP耗水量下降9.384%;③节约的水资源类型主要是地下水,且全部来自用水强度高的农业;④水土资源在需求总量上减少了,并表现出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趋势;⑤在行业产出上,仅玉米、果蔬等几个对水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农业部门受到打击,产出平均下降4.1%。综上,通过价格杠杆可以实现较好的节水效益,但要关注改革过程中对特色优势农业的冲击以及不同类型水资源之间的消费替代转移。  相似文献   

18.
洪思扬  程涛  王红瑞 《资源科学》2021,43(9):1794-1807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能源密不可分,研究水和能源两种资源在宏观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流通特征,挖掘其内在规律,对地区水与能源的高效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创建资源网络模型,从水资源-能源的双重节约和双向节约的新视角发掘资源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相关要素资源网络具备小世界性及无标度性,网络中关键部门的变化将显著影响整个网络。②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建筑业等部门因具备较大点强度而对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的双重节约作用显著。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业以及湖北和湖南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部门的节水带来的节能效应和节能带来的节水效应可快速传播至其他部门,对水-能源双向节约作用显著。③研究区内各省市资源流通量大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江苏、湖南和湖北地区资源流通量较大,云南、贵州和重庆资源流通量相对较小。④对重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重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重庆(建筑业)→重庆(其他服务业)、四川(建筑业)→四川(其他服务业)3条贸易路径中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控可以显著影响整个网络的资源流通量,从而实现资源节约。本文探究地区水-能源网络特征,旨在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Policy》2022,51(8):103990
In the last decade, complexity economics has emerged as a powerful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st relevant factors influe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complexit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economic issues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This work represents a first step toward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concept to the study of the financial side of the economy, and particularly of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rising financial complexity.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agent-based macroeconomic model including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financial sector,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with different seniorities next to more standard assets, like bonds and commercial papers. Simulations results suggest that financial complexity exerts major economic effects: while financial engineering makes securitized loans very attractive and opaque assets, the dispers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agent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enerated by these complex financial instruments shapes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ies and allows for the diffus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