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清雍正年间青海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初河湟地区沿袭明卫所制,改卫军为屯丁继续屯田。但由于战乱频繁,荒田仍很多,不少熟田继续抛为荒田。顺治十年清政府以大兴屯田来加速开荒工作的政策在甘青一带也得到推行,但成效仍不大,只好改弦更张。雍正二年(1724年)定制,内地卫所悉归并州县,于是西宁卫改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二县和大通卫。从此湟水流域前明所遗屯田并入  相似文献   

2.
乾隆年间,清廷平定准部叛乱,为明确新疆北部边界,开始在塔尔巴哈台地区建城驻军。鉴于前代经营西域的成败得失,为避免劳民伤财,当时清政府非常强调新疆驻军和机构的自给能力,在各地普遍开展屯田,塔尔巴哈台也是如此。文章对清代中期塔尔巴哈台地区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屯田的发展状况,分别加以介绍,并就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当地的意义作出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开疆拓土,完成了对悬垂塞外百年之久的新疆的重新统一。清政府随即采取了诸多措施建设新疆,屯田是其中的重大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根据流放官员纪晓岚的诗文,从屯田来看当时北疆的经济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4.
清代新疆移民屯田的历史作用与教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新疆移民屯田,稳定和加强了清朝对新疆的军府制统治;开发了天山北路大片土地;有利于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祖国统一.但有一些历史教训值得吸取一是重北轻南的经营方针使南疆动乱叠起;二是北路经营不平衡给沙俄入侵造成可趁之机;三是兵屯对边军战斗力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在回疆派驻官员管理并驻扎大量官兵。为解决部分行政和军事费用,回疆屯田事业在参赞大臣悉心经营管理下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屯田的收入满足了军需和行政费用,另一方面屯田活动还加强了回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协作,密切了不同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在重新统一新疆以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新疆广辟屯田。在明瑞任伊犁将军前阿桂已在新疆部分地区开展屯田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在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时期,清廷在新疆开展了兵屯、民屯、犯屯、回屯、旗屯五种形式的屯田,这些屯田措施经明瑞等西北边疆官吏的认真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7.
清朝前期,为了平息蒙古准噶尔部和南疆回部的叛乱,长期的兵连祸结,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西部边陲地旷人稀,农牧经济残破萧条。清政府从当时的政治、军事角度考虑,广兴屯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检讨清朝前期的西部农业开发,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营田辑要》是一部辑录历代屯田史料的专著,书中包含有丰富的屯田史料和作者本人的屯田思想,在屯垦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长期以来,该书为学界所忽视,价值有待于发掘。从作者生平、著作背景和内容入手,介绍著作概况,重点分析其屯田思想,简要评析该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代统一新疆以后,清政府向天山北路大量移民,而在天山南路则实行汉、回隔离政策,不准内地人口迁入。19世纪20年代末在平定和卓后裔叛乱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随之调整,逐步将移民南疆作为巩固边疆的方略。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南疆的民族状况迫使清政府改变初衷。清朝国力衰退,国库空虚,社会矛盾激化,已不具备大规模移民的能力以及维吾尔族人口的增长,1828年到1850年在南疆开垦大量土地大多数交予维吾尔人耕种,这无疑对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和北海道的屯田兵崔卫国新疆和北海道,一个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一个位于日本的东北部,国情和区情都不相同,但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它们都有(或曾有)屯田兵。屯田兵,日本大修馆出版的《大汉和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兵士在边疆驻屯,平时使用耒从事耕作,有事就拿...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对回部地区的直接管理始自乾隆朝,所以探讨乾隆对维吾尔族的政策,对于研究清代边疆史和民族史都是有意义的。本文重点论述三个问题:第一,乾隆治理回部的政策取向及宏观策略;第二,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恢复秩序的相应政策及乌什事变后的若干调整;第三,乾隆治回政策的特点及简单评价。 一 回部泛指天山以南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明末清初,该地区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康熙年间,北路准噶尔部南侵,统治回部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部内乱,乾隆帝乘机出兵收复北路。与此同时,如何管理南路维吾尔民族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同年六月,定北将军班策建议让维吾尔族旧人大小和卓木返回南路,“招服叶尔羌、喀什噶尔人众”。乾隆帝接受这一建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副都统阿敏道奉命往库车招降,被大、小和卓木所诱杀,招抚回部的工作宣告失败,此事也就成了武力解决回部问题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2.
1902年,董福祥被清政府革职后,退居宁夏金积堡,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府邸。作为罪臣,何以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一是清政府耽心地方有乱;二是仍想在暗地里依靠董福祥维持地方秩序;三是各方面的待遇还很优厚和特殊。在金积堡期间,屯田马家滩,富甲一方,曾赈济黄水之灾,遗嘱将储银四十万两上交国库。辛亥革命爆发后,其孙董恭组成旧军,参与围剿陕西革命军的西线战事,表面演了一出保皇闹剧,实则是对董福祥革职的一种心理报复,以表明他们是孝忠于清王朝的。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西北屯田,制度完善,卓有成效。自洪武三年(1370年)平凉、西安、风翔驻军兴屯之时,西北屯田拉开了序幕。此后宁夏、西宁以及陕西、甘肃等地方的屯田,也渐渐展开并发展兴盛,与整个有明一代相始终。明代西北屯田数量多,规模大,对明朝“强兵足食”,固边御敌,以及西北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自宣德以后,洪武、永乐精心创立的屯田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致西北屯田制度破坏,屯田最终宣告失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就此阐述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联系豪强世族大土地所有制对屯田制的影响与制约,对魏晋南北朝高昌屯田的渊源流变作了探讨。认为当时高昌屯田呈现空前繁盛的原因在于世族所有制与屯田制的内在一致性。“部田”源于屯田,它的得名与魏晋西域屯田“部兵”有关,北凉高昌“部隤”即承部兵之制。随着世族所有制的变革,屯田也不断租佃化、私田化,唐代西州均田正是承此历史趋势所致。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是云南继明代以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对于其原因,学界尚乏专门研究。本文从清政府所推行的励民垦种,减免赋役、重视水利兴修、重农扶农等政策措施,卫所屯田的废止、官庄变价(更民田)、流民入滇、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商业发展所带来的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对农业的压力等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西迁军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巩留、尼勒克、霍城、塔城、乌鲁木齐、伊宁等县市,总人口1982年统计为27364名。220多年来,他们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最后戡定准噶尔部贵族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相继又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政府完全统一新疆天山南北。接着,清政府为确保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军事防守,在新疆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相似文献   

17.
清代卫所的主要职能为屯田与漕运,另有民事,教育,司法和军事等附属职能,清代的卫所职能来自于明朝,为了确保卫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清政府制定了较为严密的规制,对清代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八七四年底至一八七五年初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等人力主收复新疆论虽然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但对于收复新疆战役究竟进行到何处终止,即要不要继续收复新疆南路,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向持放弃新疆论的李鸿章自不待说,就连支持过左宗棠的文祥,在北疆收复之后,也认为战争应以收复乌鲁木齐为终结,“乌垣既克之后,宜赶紧收束,乘得胜之威,将南八城及北路之地应酌量分封……慎勿因好大喜功,铺张过甚,致堕全功。”同时,国际因素亦很复杂,英国出面干涉中国继续收复南疆,致使清政府一些中央和地方大员也对收复新疆南路提出质疑。尽管清军在新疆北线收复十分顺利,但要挥戈南下,部队的饷源是面临着困境的。一八七七年六月二十日,清政府密谕左宗棠,要其“统筹全局,直抒己见”。七月二十六日,左宗棠复奏清廷,对舍弃南疆的主张坚决回击,“收复旧疆,兵以义动”,不怕英俄干涉;认为天山南路富绕过于北路,解决新疆饷源的关键是收  相似文献   

19.
伊犁将军保宁与乾嘉年间的伊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宁是第八任伊犁将军.在乾隆、嘉庆两朝交替前后,调整了伊犁军府制的财政管理政策:配合国防、财政、屯田和民生的各种需要,加强屯田的开垦;重视战略储备粮的积累;调配闲散人员,增加饷额;设置牧场,开创采矿铸造业,增加收入,改善军营生活条件,改变了伊犁驻军过分依赖地方财政的局面,不仅减轻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疆人民的负担,维持了伊犁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宁,为清代治理、发展新疆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奇台民变新疆奇台县(今奇台县的老奇台)回、汉农民反抗加征官粮的斗争。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减少了拨解新疆的协饷。咸丰四年(1854)乌鲁木齐都统通令镇迪道各属加征粮石。奇台县屯田户民原先每户交纳官粮十二石,政府采买四石。县令恒颐下令交纳官粮十六石,引起农民的反抗,旋被平息。见佚名:《行乌文稿》抄本;曾毓秀:《平回志》7。(纪大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