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有关花鼓灯歌的研究主要围绕灯歌的分类和社会功能、灯歌意象的文化内涵等展开。对于灯歌的语言特色少有阐述。文章从花鼓灯歌的语言形式入手,概括了花鼓灯歌的语言具有四大特点,即多用方言口语;多用衬字、衬词和衬句;首句常押韵、以方言读音选择韵脚、多用宽韵和洪声韵;经常使用比兴、夸张、谐音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
花鼓灯是一种集灯歌、舞蹈、锣鼓与后场小戏于一体,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剧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的推剧、泗州戏、淮剧、花鼓戏等。通过对花鼓灯艺术衍生的微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花鼓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这朵淮上奇葩能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相似文献   

3.
花鼓灯作为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淮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深受淮河流域人们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斑斓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安徽花鼓灯艺术奔放的人物角色、铿锵的锣鼓鼓点、劲道的舞蹈动作、婉转的灯歌小戏、灵动的布巾绢扇,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秀美、壮美、华美、优美、精美"五美并举的形式揭示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戏灯是中国古代流传在淮河流域,至今仍存活的歌舞艺术之一。它现今主要流行于淮河两岸,与花鼓灯并称安徽民间歌舞的双璧。马戏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宋代武艺高强、善于领兵布阵的巾帼英雄刘金定的赞颂与敬仰。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马戏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马戏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5.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菲 《黑河学院学报》2023,(2):170-172+188
安徽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钢琴曲《花鼓》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内涵,采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表现,实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钢琴曲《花鼓》与安徽花鼓灯的旋律以及舞蹈进行融合,在表现过程中体现现代钢琴表演的音乐美,同时又能体现民间艺术的意蕴美。  相似文献   

8.
沿淮的花鼓灯服饰通过具象的外化形式反映出淮河两岸灯舞的风格特点,体现了沿淮民众的造型观念、色彩心理等审美思想。花鼓灯服饰的发展衍变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语境的改变沉淀了深厚的精神思想内涵,透视出了淮河流域花鼓灯灯舞服饰审美风格的变化,这对进一步研究淮河流域服饰造型的演变、现状及其传承发展趋势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的怀远、蚌埠、风台、风阳及河南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它是表现劳动人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庆祝五谷丰登的民间艺术:有时,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宗教活动紧密联系。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花鼓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细腻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花鼓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区域的不同,花鼓灯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各个流派涌现出各具特色的艺人,逐步发展为有程式性的民间歌舞。在沿淮一带主要有冯国佩为代表的怀远流派和以陈敬芝为代表的凤台流派两大派系。由于眼界与资料所限,本文仅对凤台花鼓灯文化作一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何冰 《黑河学院学报》2023,(12):175-177+184
花鼓灯是一种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舞蹈是通过模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将当地人民群众的劳动过程、生活状态等内容融入到舞蹈动作中,从而表达出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花鼓灯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花鼓灯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肢体语言,精湛的表演技巧等,在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淮河流域花鼓灯舞蹈的审美特点、形态演变、传承策略事关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二人台是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和张家口一带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艺术,它的形成发展深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方言土语的影响。河曲二人台产生于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自然环境中,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植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演唱的是劳动人民中间的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极易引起群众的共鸣。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对河曲二人台这一民间演唱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民众情感,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二人台产生、发展、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盛行于荆楚地的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数千载的沧桑岁月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文章基于南漳薛坪镇《扛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的概括与个案谱系传承、生存现状等实地的记述,客观地阐述这一民俗歌舞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弱势文化生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古楚文化音乐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剧种。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观赏审美价值、认知价值、参与体验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田林壮剧在交通运输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的开展等有利条件基础上,通过培养和保护田林壮剧艺人、加大壮剧的宣传力度、提高壮剧的知名度、培养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壮剧文化旅游路线等途径,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讲述了满族民间音乐的悠久历史,介绍了满族民间歌舞,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两种,无论是仪式化的土风乐舞的蛮筒鼓舞,还是日常化的娱乐欢歌的踏歌都是源自民间,服务于生活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蛮筒鼓舞与踏歌均较具民族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特色,并体现出了施句布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渝东南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边锤的石堤镇、海洋乡、保安乡、大溪乡及里仁乡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繁衍与生产发展过程中,用民间花灯歌舞、花灯戏、灯儿戏及山歌等文化艺术样式,传承着土家、苗族文化精髓。石堤古镇“蚌壳灯”、“保安乡灯儿戏”和“海洋花灯戏”,古朴而独具民族艺术魅力,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文本资料,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7.
敦煌所见五套大曲中与戏剧相关者共有四套。从内容看,四套曲辞中均有简单故事的推演,虽然情节较为简单,但故事主题明确,《阿曹婆辞》和《何满子辞》中有明显的代言叙事;从形式来看,四套曲辞均为用于歌舞表演的唱词,《剑器辞》和《苏莫遮五台山曲子》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既定调式,并配有伴唱的舞蹈。这四套大曲通过歌舞的形式,借助不同调式的唱词叙述简单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歌舞戏的基本要素,应该属于唐代早期歌舞戏表演时的剧曲。  相似文献   

18.
秧歌灯是皖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艺术,它是集民俗、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歌舞。秧歌灯有独特的原生态道具、服饰造型、色彩和舞韵,有朴素的审美格调和象征意义,这些民间元素对现代设计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将民间故事、传统山歌花鼓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紧密融合,表达了主创人员对当代生态文化的重视。实景拍摄山水风光,还原秦岭腹地商洛原生态的自然人文风情;山歌花鼓,唱响了山地民间醇厚的乡风民俗;通过民间故事演绎山里人家朴素的民间情谊。在自然环境的熏陶和民间传统的承续中养成的民间性格和精神,对于当下倡导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为了使弥渡山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论文主要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通过运用词语修辞和句子修辞两种修辞手法对弥渡山歌进行全面探析,意在充分挖掘弥渡山歌潜在的修辞艺术价值,从而加强人们对弥渡山歌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