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学实验原则,是"以学定教"。其教学思想是以"知"为依托,以"行"为旨归;教学方法是以"知"为工具,以"行"为导向;教学内容是以"知"为引导,以"行"为目标;教学情感以"知"为载体,以"行"为外显。  相似文献   

2.
"非乐"是墨子美学的表象而非墨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内容,它是建立在"利人"与"实用"等基础条件之上的"今"时观点。墨子美学是"有用为美"的实用主义美学,是"利人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是"合宜为美"的辩证主义美学,其本质是建立在"有用为美"、"利人为美"、"合宜为美"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主体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张亚先 《成才之路》2013,(18):17-17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转变以往教学中的理念,变"主演"为"导演",这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变"权威"为"朋友",这是教师地位的转变。变"教案"为"学案",这是教学性质的转变。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变"单线"教学为"复线"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德、智、能相结合的教学,这是教法学法的转变。教师只有做到了这几个转变,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选有《小石潭记》一文,其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的注释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是"为""岩"在"作祟"。正确理解是"为"是比喻连词,"像";"岩"应为"洞穴、石窟"之意。  相似文献   

5.
正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趣"上动脑筋,在"导"上下工夫,在"活"上出花样,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转变观念是高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一是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二是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三是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7.
"虚""实"的概念,源于老子哲学。后来庄子在《天地》篇寓言中提出"象罔"的概念。"象"是"形","罔"是"无形","有形"为"实","无形"为"虚"。我们认为"实"与"虚"不仅仅指有形无形,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此为实,彼为虚;近为实,远为虚;静为实,动为虚;具体是实,抽象是虚;鲜明是实,模糊是虚;充实是实,空灵是虚;正面是实,侧面是虚等等。而"实"与"虚"又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作用、辨  相似文献   

8.
动词"以为"大致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汉代。其词汇来源是上古汉语中表意念活动的"以……为……"结构。其形成过程是:首先在"以……为……"结构中,当动词"以"与"为"的动作性较轻时,形成了"以为……"变换式,接着是动词"以"与动词"为"的频繁连用,然后由于韵律的作用,"以"与"为"在词义上进一步融合,句法结构也相对固定下来,于是动词"以为"形成。导致动词"以为"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为……"式与"以为……"式在语义上的相通性,二是"以为……"这  相似文献   

9.
韩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15-116
针对"要是"这一假设连词的产生进行了探究,发现"要"与"是"在最初使用时"要"表假设,"是"则为判断动词,二者独立使用。随后"是"发展为焦点标记,进而成为词内成分与"要"结合构成假设连词。"要是"的"重要的是、主要的是"意义在特定句法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对其转变为连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道"和"为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使人成为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而<老子>的哲学是极高明,但还不够"道中庸".在这个前见的影响下,冯友兰在几次诠释中,始终认为"为道"和"为学"是相互对立的或互不相干的.但是,深入研究文本可以发现,"损"、"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对立的关系,二者是"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者说作用,二者的互动共同完成了"道"的展现.因此,"为道"和"为学"也是互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1.
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期,汉语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可以分为两个系列:"S为V"和"S为NV"。"S为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被动助词,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S为N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施事介词,是由被动助词"为"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教学中"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因此他提出了变"教"为"学"、变"教"为"导"等具有全新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变"教"为"学"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变依赖学习为自主学习;第二层意思是变灌输学习为尝试学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体育教学必须要立足学生当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健康第一"为目标,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立足点;以"双向交流"为过程,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支撑点;以"三个贴近"为内容,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关键点;以"信息交流"为方法,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创新点;以"多元标准"为评价,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父母长辈的称谓英文是"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是"uncle"和"aunt",而中文为"伯伯、叔叔、舅舅"等,还有"姑妈、姨妈"等。另外,英文中表示小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与性别。  相似文献   

15.
现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与"去传统化"并重是科学幼儿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根本支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为我国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儿童中心论"下"去小学化"的路径为:教育者观念"内化"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驱动力,家园并重建设是基础,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是生命,幼儿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以学定教,顺学而为"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各种"声音"混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即时根据"学"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组织、引导与调控。而"顺学而为"到底要在何处而"为",是教师最为困惑的地方。通过赏析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以学定教,顺学而为"为特征的数学家常课,感悟周老师在不同教学环节处的精"为"、巧"为"、智"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庸为体儒家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发端之心为"仁义",高明之境为"中庸";仁义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中庸是万事万物的正体;仁义是"发于中"的内在支撑,中庸是"形于外"的外在体现;仁义是贯穿始终的看护,中庸是理想结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曹晔 《职教通讯》2012,(1):26-32
遵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分为探索试办、曲折发展、恢复发展、综合改革、重点发展和面向农村等六个时期,通过大量的政策和事实的考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为农"、"为农"转向"离农"、"离农"和"为农"四个阶段或过程。出现短暂的"离农"也是为了长远的"为农",是一种矫枉过正。可以说,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是"为农"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和"无不为"为基本原则的,其人格的最高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老子的理想人格内容十分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