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继春 《中国德育》2007,2(8):51-52
2007年4月,一场感动教育的实践正在悄然进行。淮安市开明中学团委精心策划的“校园文明好风尚”“校园文明好少年”颁奖典礼上,一千多人的会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一双双少年的眼睛,随着那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而不断溢满感动的泪花——  相似文献   

2.
一叶 《历史学习》2005,(11):38-39
2005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开卷第1题的提问“历史有什么用?”堪称空前。看似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做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试题提出了一个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考生已经学习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如果连其作用和意义都不清楚,不就成了盲目的学习或仅仅是为了“应试”的训练吗?这使笔者想起了去年某市中学历史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考试…  相似文献   

3.
舒克申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被苏联评论界称为“农村作家”。他创作的主要视点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历史及离开农村的农民的历史的历史”。他的笔锋时而温和抒情,时而犀利尖锐,对农民的生活历史描述的淋漓尽致。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现代随笔是现代知识者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炼狱”中的精神产物。回顾现代随笔所走过的历程,应该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消长兴衰的经验和教训。首先,现代随笔是知识者高扬现代理性批判精神,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核心内容,进行社会启蒙、思想启蒙和国民性改造的重要言说工具;其次,现代知识者必须注意推动随笔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文化专制、艺术民主与现代随笔的兴衰消长也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代表则是古雅典。因此,要研究西方文明就必须先研究古代希腊的历史,而研究古代希腊的历史又必须研究古代雅典城邦的历史。自上世纪初,梁启超先生掀起“史界革命”运动,为了总结民族兴衰的经验教训,撰写《雅典小史》一文,论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法治的优越性,指出其国富民强之原因,批判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开启中国史学界研究古希腊之风,迄今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虽然说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其中大宗乃是古希腊罗马史的研究)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古代史研究队伍不断…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是否坚持这一方针,将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对于我们史学工作者来说,如何发展历史科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战线上一项具有战略方针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 “文明”这个概念在中国古藉上早有记载,并被广泛应用。《尚书·舜典》云:“濬哲文明”,说舜有“深智文明”;《易经·乾·文言》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文明原有始生万物、文采、光明之意。清人李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太多事儿,常常说不清道不明,因此时而有人开骂“历史就是一笔糊涂账”,而眼下制造“历史浆糊”者也颇不少,要不怎会有那么多胡说八道的“戏说”历史呢!  相似文献   

8.
发刊词     
《政治思想史》2010,(1):1-2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政治生活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治乱与兴衰、文明或腐朽,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该社会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水平。因此,政治实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维系与发展之关键。作为诸多学科奠基人的亚里士多德,情有独钟地把政治学称为“最高的科学”,他要说明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9.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直是我们的历史习惯、思维传统。而考试文体的发展演变,从科举到高考,似乎也受着这样一个强大的逻辑制约,“文体合为时而变”。  相似文献   

10.
杜甫《秋兴八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州的秋日萧瑟,诗人晚年贫病缠身,孤舟飘泊,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又穿插对长安宫殿、昆明池水的追述,表现诗人时而孤独、时而悲忿、时而欢快、时而兴奋、时而豪情满怀、时而沉郁不安的心情。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又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乐章。  相似文献   

11.
王波 《考试周刊》2013,(76):21-21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人类文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今天.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故事充满了对立和矛盾.从社会层面上说,表现为革命与反动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科学与迷信的冲突.从个人层面上讲,《白鹿原》中的人物,生活在纷乱的社会中,基本上是一些优点(长处)缺点(罪过)均有的“混沌”式人物.这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斗争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只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动势力才能消灭,文明才能张扬,野蛮才能消除,科学才能发达,迷信才能消失,纷乱的生活才能变得清明,混沌的社会才能得到新生.除去“纷乱”,消除“混沌”,实现真正的“清明”和“新生”,还需要白鹿原人民作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潮人》是一部有特色的作品,在潮汕文学发展史上,将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潮人》的思想艺术成就,风格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以清醒的历史意识描绘人生,展现历史兴衰,时代嬗替文明进化过程中五彩缤纷和波谲云诡的图画,具有历史的沧桑感。 小说虽以反右斗争、文化革命、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为重点,描写当代社会的现实人生,但前以《红头船的沉没》一节为“楔子”,后以《红头船博物馆》为“余韵”,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家乡——乌镇是座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曾是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交战之地.随着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它的隶属管辖几经变更,比较复杂,现作粗略考证如下:明李乐《乌青志》载:“镇,周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乌戍.”春秋时,吴在此屯兵以御越.又据考:“有吴越战场及夫差走马岗距戍南不三十里”,“越败吴于携李即此地.”由于这儿地当“越角吴根,其境修愆”,所以它的隶属变化比较复杂.春秋后各朝,时而隶属苏州,时而隶属吴兴郡(即湖州).后晋天福年间别立秀州以后,才“不复隶苏”.  相似文献   

15.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百年兴衰的描述,逼近了当今世界的共同主题:保护人类的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这个主题突破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民族兴衰及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局限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既定命题。小说唤醒人类对自然的伦理责任感和道德感,呼唤人们构建生态主体意识和生态文明人格。  相似文献   

16.
“文明间歇”理论是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氏在对“文明间歇”理性之根的批判中重构了其开放的理性精神:对“文明间歇”延续之基楚的分析中阐述了其独特的宇宙整体史观;对“文明间歇”未来之势的展望中出台了其科学的历史进化论.这一理论对正处于“文明间歇期”的现代社会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书敖 《新疆教育》2013,(11):78-78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直面英雄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歌唱家杨洪基豪放而略带悲凉的声调中,我乘船在滔滔历史长河中穿梭,观两岸盛衰兴替之景,叹人世沧桑浮沉:眼前时而花月春风车水马龙,时而刀光剑影战鼓雷鸣;时而层楼叠嶂灯光辉煌,时而断壁残垣残阳如血;时而笙歌宴舞暖风融融,时而路有冻骨哀鸣声声……浪花打在船上,船儿一阵摇摆,一声哗响,那是英雄的呐喊。“弄潮儿须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看他们,在历史的波涛中跌宕沉浮,雄姿英发豪情满怀壮志填胸,双眼却充满了浊泪——不知何时,眼前弥漫了战火的硝烟。一员虎将立马横戟于巨鹿之上。那将军的呐喊…  相似文献   

19.
汤因比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在他看来,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任何文明都具有价值上的等同性。文明在哲学上是同时代的,也是平行的,亦可比较,通过对文明成长兴衰规律的历史考察,从而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文明作为一个有机体,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命周期,任何文明都将经历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发展阶段,这是文明自身演进历程中无法逾越的内在界限。其中,挑战—应战模式贯穿文明发展始终,是文明成长的内在动力。汤因比立足于文明内在性的发展视角,凸显了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现实关怀。其观点虽然过分夸大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带有文化决定论的思想倾向,但仍不失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为当下深入理解文化自律与文化他律问题提供了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电视政论《河殇》以其大跨度、大时空转移的手法,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观点”的堆砌,风靡一时。《河殇》作者说他们旨在“揭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仅仅如此吗?《河殇》以一个“黄”字概括了从古至今整个中华文明的特点,判定了中华文明必然走向“衰落”的命运。这种论调在学术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更是反动的。本文略就古华夏文明的兴衰作一些考察,以辨明《河殇》之谬误。《河殇》认为,中华文明源于黄河,而黄河文明是一种内陆型黄色文明,是一种注定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