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2.
一、从人类原始的视听感觉谈起西方的宗教传统留给西方知识分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在他们的一生中,常常会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上帝为什么创造了我?它交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怎样做才能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历史使命?现在,真正信仰上帝的西方人已经不很多了,但保留着这种思维习惯的人仍然不在少数。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的这种宗教传统,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往往是干什么便想什么。总的说,对于终极目的的问题是很少考虑的。这两种思维习惯大概各有利弊,但当我们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3.
上博楚简《恒先》被整理者李零认为是道家轶文。《恒先》中的“自生”是老子“自然”观念在宇宙生成中的体现,而“复生”则是宇宙生成的具体方式。同时,《恒先》用宇宙生成的方式说明万物“自生”的法则也适用于人事。  相似文献   

4.
媒体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冠 《现代传播》2006,(4):166-167
“和谐”是中国思想家自古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古人认为“和谐”无处不在,大到宇宙中的群星和谐运转,小至我们身边的花、草、鸟、兽,也都在自然中互存共生、和谐相处。“和谐”就应包含物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就应算是和谐。从现代哲学范畴上看,“和谐”反映的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善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相似文献   

5.
《传媒》2005,(7):1-1
美哉数字! 自古以来,文明的发祥都与对数字的认识有着深刻与紧密的渊源关系.中国商周时代,就以"河图"、"洛书"九数之妙,而化万物之理.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著名观点也是如此的相似: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美是和谐的命题,实质上建立在几何学关于"秩序、匀称与明确"法则的诠释之上,黄金分割律的发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的大炒大捧,曾使“××没商量”“××族”、“潇洒×××”这些虚虚实实的词头红遍神州,如今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个报刊无处不“上帝”的新景观。笔者在饱尝过当“上帝”、陪“上帝”、“捧上帝”、读“上帝”的滋味之后,便不禁想发些感慨。 关于“上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有二:一是我国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二是指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平心而论,西方人为何要把消费者尊为上帝,一时还难以理论;但是咱们中国来说,把消费者比作神却总有一种不知哪码对哪码的味道,因为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神。所以,  相似文献   

7.
上博楚简《恒先》被整理者李零认为是道家轶文。《恒先》中的自生是老子自然观念在宇宙生成中的体现,而复生则是宇宙生成的具体方式。同时,《恒先》用宇宙生成的方式说明万物自生的法则也适用于人事。  相似文献   

8.
贾成仓 《新闻世界》2013,(5):333-334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根本、和谐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处于万物之灵的地位,或宇宙中心的地位;别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从人的需要,听从人的摆布。当今园林界,景观“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这原本是一件好事,说明了我们的园林工作者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然而,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提倡文化的多元化.中西方历史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本文着重分析了中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和谐社会观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在冲突中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来的又一个奋斗目标.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相协调的社会,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谐.而教育权利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凸显问题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下,赋予了网络教育以和谐使命,履行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和谐使命,实现网络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网络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所以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因其巫师称"萨满"而得名.它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一般认为有三个性能不同的灵魂,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氏族的萨满神为保护族人,在氏族内选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并赋予特殊品质以通神,为本族消灾求福.中国满族在17世纪以前,蒙古族在13世纪以前,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在7世纪以前均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2.
王枫 《今传媒》2016,(12):132-133
现代社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人与人之间隔阂加深、人与自然之间无法和谐共赢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精彩背后的阴影部分.如若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不妨从前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与万物和谐统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对于解决当前的危机与困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融洽、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稳定可以压倒一切,但稳定并不一定就能代表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也是一个“不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中的天和上帝,分别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和西方广义基督教中的上帝。从历史上看,天与上帝,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无疑都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备受思想家、哲学家重视和关注的范畴。在我国许多人的心目中,天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天。实际上,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辨别二者的异同,可以粗略勾画出中西文化在根本上的一些差异。1.天的多义性与上帝观念的相对一致性。天,《说文》解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说文解字注》对颠解释为“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由此可见,天的本义指人们头顶。综观中…  相似文献   

15.
公共人的衰落,[美]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从西方到中国,"公共性"始终是社会科学研究者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于尔根·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理查德·桑内特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不同学派。阿伦特相信曾有一个超越必然性的纯粹公共领域的存在,其中所有市民都能够平等对话。在哈贝马斯那里,公共领域是超越个体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信仰佛教的较多,根本不拿上帝当回事,所以口号“拿来”了,但宗教意识却不可能“拿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8.
胡春秀 《新闻界》2005,(5):43-44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应该说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讲究施仁政,推仁义,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其核心不外乎也是一个“和”字。所以,“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已物我的和谐.”因此,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成为了中国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当然,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而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胡锦涛总书记的概括它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作为党、政府、人民耳目喉舌的媒体,当然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媒体应担当起以下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个非洲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 这是流传在非洲的一个笑话。 走在非洲一些城市的街区,凡有档口、门面的商店,基本上被“中国制造”所占领。大约只有两个例外:香烟是欧关的.水果是本地的。  相似文献   

20.
王向民 《兰台世界》2005,(15):71-72
本文中的天和上帝,分别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和西方广义基督教中的上帝.从历史上看,天与上帝,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无疑都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备受思想家、哲学家重视和关注的范畴.在我国许多人的心目中,天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天.实际上,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辨别二者的异同,可以粗略勾画出中西文化在根本上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