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一切都世俗化的当今,时值网络文化走红、“网”罗天下之际,于是,虚拟的网络涵容无边无际的大千世界,又被概括为五彩缤纷的网络俗语。始则流行于数亿网民,现在部分跳出网络而进入大众传媒,成为时兴语汇。作为网民的领头羊,高校学子的网络语可算是此类俗语的代表。此类俗语属语言民俗范畴,按其载体形式,可分为汉语词、字母语、数码语和混合语四类。这是新兴民俗,及时整理、研究,有利于当代文化发展,也有利于拓展当代民俗学领域。  相似文献   

2.
语讳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语言避忌现象。同时,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民俗内容。从避凶趋吉和避俗求雅两个方面对梅县话语讳进行分门别类的描写,并在描写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及民俗的角度,对各语讳形成原因及避讳方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由此,不仅能引出梅县话语讳的许多特征,而且可展现梅县地域文化和民俗的诸多特色。  相似文献   

3.
吴含 《英语辅导》2014,(4):172-176
基于翻译全球本土化的考量,具有文化特色的公示语的译写应该跟其他类型公示语有所区别,以彰显公示语的文化承载功能与效用,实现目标受众与翻译文本之间的深层互动与文化交流。岭南特色公示语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曲艺、民俗、建筑、手工艺及饮食文化等方面,这些文本的英译分析展示了此类特色公示语的翻译策略及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语域理论中,语域三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话语发生的情景。网络交流中的语域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交流中,语场是广大网民共同兴趣的集合;语旨包含参与者的角色、关系和情感因素等;由于传播媒介与渠道相对特殊,语式也不同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网语是网络虚拟交际环境下的特殊符号系统,它能够超越时空、民族与国界的限制,将其所指称的概念与意义传递于网民的大脑之间,进而影响到网下人们的生活语言和文化意识。网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既具任意性又具可论证性。网语得以进化并广泛流行,模因的力量功不可没。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通过模仿而传播,网语本身也是模因。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结合模因论的相关理论,探析网语符号及网语模因的共通之处。以期为网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网络称呼语以其独特的特点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网络称呼语不仅被广泛使用,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的交际。用语言顺应理论为基本框架来研究人们在网络交际情境下使用称呼语的现象,分析网络称呼语的几种顺应情况。  相似文献   

7.
语言被称作记录文化的"活化石",俗语则可视为"活化石"中的上品"黄金"。汉韩两语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使得汉韩两语中的俗语有着历时的同质性;汉韩两语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使得两语中的俗语又有着共时的异质性。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范式,勾勒汉韩两语俗语文化语义具象化的逻辑进路,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两语俗语背后的文化始源。  相似文献   

8.
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网络语言日益丰富,网络骂詈语在网民中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升高。与传统骂詈语形式上的单一性与语言表达上的直接性不同,网络骂詈语有着形态各异及表达内容上较隐匿的特点。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具体分析网络骂詈语的意义构建,解释网络骂詈语是怎样通过各个不同空间的认知运作最终形成新创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不仅是一种在各民族间都存在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及文化现象。在委婉语的运用中充分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族中死亡方面的委婉语各自蕴涵着其自射特定的文化意旨,特别是在等级观念、宗教信仰、民俗丧葬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都在这一委婉语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以批评性语篇分析为理论基础,从词汇、语法、语篇三方面分析网络上很受欢迎的《搜狐北京播报》张朝阳对孙俪的采访,探讨权势现象,便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此类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1.
口承语言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心理情感等在民俗中的反映,民俗的口头创作不仅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传说,也是人类有文字记载前,先民文化生活的总汇,维吾尔族口承语言民俗是维吾尔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具体的表现。重视和研究维吾尔族口承语言民俗文化发展的特征,在了解维吾尔族过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不仅能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理解、丰富人类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材料,而且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言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民俗事象,都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生活习俗。在河北石家庄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这些方言俚语一方面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化,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另一方面,在河北婚姻嫁娶风俗中还有大量因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而产生的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民间美术语言元素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并有着一套相对稳定的表达方式。以美术语言为视角,从部分广西民间美术的材料语言、形式语言和色彩语言三个层面去透析广西民间美术独特的视觉语言特征,进而探讨广西民间美术语言元素向当代油画的转化方式以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民俗含有民俗心理、民俗语言和民俗行为三大要素。民俗信仰构成是民俗语言聚核的基础;谐音联想是民俗语言的内核;歇后转义形成民俗语言的各种特性;整合与调节是民俗语言的基本作用。掌握民俗语言聚核的基本规律,发挥民俗语言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通过叙述一家农民、一个村庄的日常故事,再现了现代性冲击下的乡土生存。三部曲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漠祭》表现了乡镇基层官僚宰制下的乡村被动处境,《猎原》再现了乡土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白虎关》揭示了现代性对于传统生活秩序与价值观念的挤压。三部曲总体上表现了一种关怀乡土苦难与乡土路向的深重焦虑。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复杂的特性促使电影研究必然呈现为多学科、多视角的趋势.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电影批评也构成了现注电影的独特视角.而蒙古族电影一向以浓郁的民俗色彩见长,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以塞夫、麦丽丝、宁才、哈斯朝鲁等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创作的多部优秀影片,以地域特色鲜明的画面造型...  相似文献   

17.
以电影《大话西游》为肇始的大话化是由网络兴起并借网络流行开来。互联网作为承栽化的新煤介,自身在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性与大话化的特殊结构和话语方式尤为契合.这种契合恰恰源于网络话语深层结构的民间性。研究互联网作为煤介如何作用于大话化的兴起、建构以及传播的动态过程,有助于理清大话化的民间语汇特性.由此深入理解网络语言本身具有怎样的民间色彩和话语规则。  相似文献   

18.
民俗与影视     
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孕育并滋润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欲求,同时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民间叙事文学中 ,禁忌往往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 ,禁忌本身及恪守禁忌的人大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说明一些禁忌民俗正在走向末路。这类民间叙事文学对禁忌民俗的式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一个侧面颂扬了广大民众蔑视迷信的科学的生活态度以及制造嘲讽话语的智慧。语言禁忌之所以引起这类文本的特别关注 ,主要是语言禁忌的目标太大所致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妈祖信俗在旅游表述中出现了失真的现象,借助旅游真实性理论从搜集参照文本、维护妈祖信俗品牌、培养原味导游队伍三方面阐述妈祖信俗真实表述的利好作为,同时提出"二元"看待妈祖信俗真实以及"前——后台"开发妈祖民俗文化旅游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