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在经历了“5·12”地震的悲痛之后,神州再次遭遇苦难。地震发生后.在巴西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推迟对委内瑞托和钾利的访问.提前回国.迅速飞抵玉树震区。  相似文献   

2.
韩延明 《学语文》2011,(4):67-68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4月21日被定为全国哀悼日。当天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30分》节目,报道了全国各地的哀悼情况。屏幕下方打出醒目的字幕“凝集力量。共度难关”。对此有人质疑。字幕中的“度”是否应为“渡”?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水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的世界水日主题是“21世纪的水”,再次强调了新世纪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水球,但其中96.5%  相似文献   

4.
玉树和燕子掌非常相似,通过对一株开花“玉树”与典型燕子掌、玉树形态特征、染色体的研究对比,阐明正确区分玉树与燕子掌的方法.分类要以最适条件下培养的正常叶为依据,选择其典型特征如叶的形状、基部是否贯穿等,还需以染色体为依据作辅助判断.  相似文献   

5.
月度事件     
《八小时以外》2010,(5):10-11
玉树7.1级地震我们不期待如此的守望 地震!又是地震!汶川的伤痛还没有彻底抚平,海地、智利强震造成的惊恐也还没有弥散。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连续发生地震,其中最大一次地震震级为7.1级,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我们的伤口再次失血,我们的心再次被刺痛,我们又开始不自觉地像守望汶川一样守望着玉树……  相似文献   

6.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中部,从古至今在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播、联系和聚合作用,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了具有悠久历史、内容深邃和类别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其中玉树“嘉那嘛呢”和“嘉那曲卓”包含和裳括了藏族文化的许多要素,同时反映和折射出玉树地域文化的特点,具有阐释地域文化、考察民族文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电脑》2010,(6):2-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00多名同胞失去宝贵生命。地震发生后,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我们都和玉树“在一起”,共同关注玉树,为灾区人民祈福,为他们尽上我们的一份心和一份力!在各方抗震救援中,我们看到一张张感人的面孔,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不倒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4月,青海玉树的那场大地震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弦。当人们为废墟中的遇难者伤心落泪之时。也为一个名字和他的故事深深动容:14日那个噩梦般的时刻降临玉树的时候.在玉树孤儿院当义工的黄福荣已安全地跑到院中空地,当得知教学楼里还困着三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时,他义无反顾地两次冲进教学楼救人。不幸在余震中罹难,他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9.
杨彬 《华章》2013,(12)
“4·14”玉树强烈地震的发生,给灾区的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创伤,本文就作者赴玉树心理援助的经验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范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基本标志,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选择条件。由于玉树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相比,玉树的民族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要提高玉树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尽快摆脱贫困的现状,必须了解民族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本文着重阐述了玉树民族教育发展的概况,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国家教育方针与本地实际的关系问题,汉语教学与民族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民族教育与民族宗教的关系问题以及玉树民族教育及其存在的弊端,玉树教育亟待解决和重视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关系问题是玉树州民族教育发展中必然遇到和不可避免的,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处理好上述关系,是今后玉树各级政府、执教者所要全心面对的。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这些关系,才能使玉树州的民族教育工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逐步走上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轨道。以上问题事关玉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事关玉树教育改革创新、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关玉树教育事业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摆脱和扭转玉树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玉树灾害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的三年时间里,大致经历了“紧急救援”、“灾后重建”两个阶段。灾后重建以甘达村联合社会工作站为主体,发掘和链接政府、民间组织、宗教团体等各方资源,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服务,探索灾后集中定居的牧民生计恢复和可行之策。玉树甘达村社工站是青海本地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成长和服务的平台,也可链接外部资源弥补本土社会工作因年幼无法独自完成任务的不足。玉树甘达村社工站初步形成的多方合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介入模式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被称之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系南朝后主陈叔宝为其爱妃张丽华所作。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长期从事民族教育,1989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对口青海玉树州开展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针对青海玉树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内地学生随机编班,形成融合式的班集体,共同学习与生活。学校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依托”的“三元融合”培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宗旨,夯实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创新第三课堂,形成“三课同心”的融合式课堂教学,为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英桂 《青海教育》2010,(11):15-17
第一次与肖玉平接触,是因为一次电话采访。电话的那头,他的声音清晰而干脆,在向记者讲解了玉树地震灾区学生参加中考的相关情况后,他自我介绍说:“我叫肖玉平,姓是‘小月’肖,名是‘玉树平安’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整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玉树能够平平安安。可没想到我的家乡玉树并没有真正平安,她遭遇了(7.1级地震)这么大的灾难。”这句话给了记者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4月14日清晨7时49分,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顷刻间使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玉树如同抽了筋骨的大虾一般瘫软在地,四处废墟让美丽的玉树草原容颜失色,呜咽悲泣。然而,天地有大灾,人间有大爱。地震灾难发生后,我省各高校快速反应,积极行动,于第一时间向灾区同胞送去战胜灾魔、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力量,为“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筑起了…道信心与恒心的城墙,展示出了我省高校广大师生博大、团结、友爱的良好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一位女诗人,因感动于2010年玉树4·14地震中玉树州民族中学师生的英勇表现,专门写了一首歌叫《大爱如山》,并为该校的尼玛创作了抒情诗《康巴汉子》。诗文所讴歌的尼玛,正是玉树州民族中学校长,一个魁梧壮硕的康巴汉子。在玉树地震中,他带着大家及时转移学生,有效组织学校的各项救援工作,赢得了“英雄校长”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8年发生“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又先后发生了玉树和芦山大地震。这些地震灾害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于是人们在想:在目前人类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报依然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能不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完善的灾害管理体系,做到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呢?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一位女诗人,因感动于2010年玉树4·14地震中玉树州民族中学师生的英勇表现,专门写了一首歌叫《大爱如山》,并为该校的尼玛创作了抒情诗《康巴汉子》.诗文所讴歌的尼玛,正是玉树州民族中学校长,—个魁梧壮硕的康巴汉子.在玉树地震中,他带着大家及时转移学生,有效组织学校的各项救援工作,赢得了“英雄校长”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n阶同余数的性质再次进行探讨,并应用这些性质破解了标题为“对折和都是9的循环小数”这一世界数学难题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0年4月21日,是全国哀悼日,举国上下都在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玉树遇难同胞的哀悼。学校暂停了下午的兴趣课,师生一同在各班教室为遇难同胞默哀,并观看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段段低沉哀伤的音乐弥漫在心头,整个校园笼罩在悲凉肃穆的氛围之中。学生神色凝重,一些学生更是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