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杏妹 《师道》2013,(1):31-32
荀子说:“国无礼而不宁.事无礼而不成,人无礼而不生。”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长效,教育者心中得有一杆秤——掌握礼仪教育的核心价值:尊敬遵守、利己利他、自律他律。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地导行。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是一种文化;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则是他的基本素质,表现为个人素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交际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 “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 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 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 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09,(23):I0011-I0011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近日,荔湾区华侨小学师生们积极响应上级“关于开展礼仪推广月”的文件精神.以区活动主题“学文明礼仪,做有礼公民”为出发点,开展了“礼仪广州,文明侨小”“创建优雅校园环境——我为母校献一计”等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礼”的重要性都作过精辟的论述。苟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焉,心尚礼则心泰”。“礼”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可以使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为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好各种关系铺平道路,也为人们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育,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节、礼仪、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文明礼仪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是走向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7.
孔老夫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义”作为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两千多年,中国因此而成为“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仪、和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即人以礼为重,无礼无立,人若无立,如何去走向社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故此,人一定要知礼,懂礼,守礼。自 2016 年起,张鹏飞校长提倡以“礼仪特色创建为核心”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出创建要求和目标,几年来,我校结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围绕“明礼、守礼、行礼”,在注重常规礼仪特色创建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教育和主题活动,大型成年礼活动是高中生主题活动的“必修课”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向前走     
人们常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因此需要不停地向前走.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我早已习惯了早晨在忙碌中度过,傍晚如赶集般步履匆匆,人生路上我就在不停地向前走.可前段时间,我在阅读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时,读到书的最后一篇《慢慢走,欣赏啊!》,里面讲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相似文献   

10.
郑余霞 《教师》2011,(25):16-17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周无礼则不宁。”因此,学校教育尤其要重视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1.
提到职场送礼,人们可能会想到:贿赂、拍马屁、不正之风等等……职场上不可“无礼”,职场也需要礼尚往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礼、同事之间的礼……礼是一种联络感情、表达真挚情谊的重要沟通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沦陷区搞“强化治安”,在大街的墙上写了一条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标语的本意是: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企图饿死八路军,标语上没有标点。第二天一早,有人在这条标语上着了一个逗号。变成“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沉重打击了敌人的阴谋.极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这就是小小的逗号,巧妙嵌入字里行间,出神入化,顿生威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君子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以“礼”为内核。孔子曾经说过:外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礼,方能名正言顺,自尊尊人,走遍天下;无礼,只能受人非议,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4.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的序言中曾提到,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曾感叹:许多人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还你一个栋梁”。这是一所学校在招生时打出的标语。看到这条标语,我联想到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医药广告。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栋梁不需要那么多,也不可能人人成为栋梁,更多的人是一块砖、一根椽,  相似文献   

16.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直观反映。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落实养成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子夏读到《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的诗句,问孔子这句诗含义是什么,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必须先有洁白的底子)子夏深受启发,脱口而出:“礼后乎?”(“礼”产生在后吧?)他联想到人们先有生来的天性,“礼”是后来所设的规范,礼必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一、课文悟读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  相似文献   

19.
我没有朋友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记得在幼儿园我们就唱着这歌找朋友,可是今天,一个14岁的男孩子却告诉我:“我没有朋友。”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2月20日,普天同庆澳门回归。电视屏幕上,澳门同胞的游行队伍里,一条大字标语“回归啦!”特别引人注目。这条标语好,好就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