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知道吗     
“八字没一撇”这句俗语,按一般的解释,意思是:“八”字左撇右捺两笔,连一撇都没有写,哪来的“八”字,以此借指事情没有眉目.  相似文献   

2.
“八字”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生辰八字”中的“八字”,指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正好八个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命运的好坏。“八字没一撇”的“八字”指“八”这个字仅有左撇右捺两笔,这句俗语是说“八字”连第一笔还没有写,以此来代指事情还没有眉目。  相似文献   

3.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举例:竞赛开始了,生产能手们~。2.八字没有一撇:“八”字还没有写第一撇儿,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举例:他还说事情能成功呢!可是到现在为止,还~呢!3.百闻不如一见: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表示多闻不如亲见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象,统统都是全身有毛的,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个样子,所以~。4.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举例:你明明知道我不会唱歌,却把我~,使我在台上大出洋相!5.…  相似文献   

4.
撇捺     
撇捺为“人”。“人”字在字典里可谓平凡,而我们从支撑的角度去看,这字便超凡脱俗意蕴深长。“人”字若没有撇捺支撑,那就没有了汉字的刚劲洒脱,也就不会有我们为人的一派率真坦然。没有“撇”的“捺”是孤独的,没有“捺”的“撇”是寂寞的,只有撇捺支撑才有“人”字的精彩,只  相似文献   

5.
如何进行写字教学 ?已经有许许多多论述 ,但是 ,就笔者研究看来 ,大都没有走上比较科学的写字教学之路。这个论断不是没有根据 ,比如 :教材 ,几乎所有的小学语文课本都是把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构造性的汉字 ,按笔画的多少肢解开来。比如 ,八笔画的字用 8个田字格 ,十八笔画的字用 18个田字格等等。教师呢 ?几乎所有的教师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 ,都是在过分地强调“笔画”、“笔顺”,一笔一画地“数”着“教”的过程中渡过的。专家呢 ?几乎用数万字、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字的宏论 ,从一横如何“写”讲起 ,依次讲“横竖撇捺折”,再讲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6.
“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小时候老师说“我”字应该这样写。现在,我重新认识“我”字,用我浅陋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当当当!大猫写字学校上课啦!猫老师:小朋友们好!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读成语,学写字”。这节课我们来学这几个成语,先来读一读:釜底抽薪、磨杵成针、煮豆燃萁、班门弄斧。再来看加点的字和它们的部首,我们来“开火车”读一下。毛毛:“釜”的上面是“父字头”!苗苗:“成”的偏旁是“戈”!妙妙:“燃”的部首是“火字旁”!咪咪:“班”的部首是“王字旁”!猫老师:观察一下,“父字头”是什么样子的?咪咪:撇捺舒展!老师说过,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猫老师:妙!我还要补充一下,撇、点要靠近些,撇、点合起来看是个“斜八”,点要写得稍…  相似文献   

8.
四、偏旁部首 该部写法形态各异,如“何”字用楷小撇、“但”字用直撇、“信”字用弯头撇、“伏”字用重头撇。竖笔或长或短,或直或曲,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9.
俱乐部     
活鸟儿子指着书上的“鸣”字问父亲:“爸爸,这是什么字?”“鸟字。”父亲很肯定地回答。“‘鸟’字怎么有个‘口’字旁呢?”儿子表示怀疑。“傻子,没有口的鸟还能活吗?有口的鸟是活鸟,没有口的鸟是死鸟。”父亲解释说。  相似文献   

10.
动物的语言     
人们用“满嘴鸟语”挖苦当下一些基本功太差的演员,越是到关键时刻,比如生离死别、悲伤动情之处,越是唧唧呜呜地有气无声或有声无字,没有人能听得懂他们在嘟囔些什么。普通话原本就没有说好,偏偏又故意地撇一点港台腔,弯弯着舌头作媚作秀,滑软轻腻浮,说这是“鸟语”实在是亵渎了  相似文献   

11.
给水与探源     
小学一年级教“八”字的笔顺,过去一般都是由教师板书示范,并指出先撇后捺的笔顺,然后学生边齐唱笔顺,边按笔顺规则去写。可是有位教师在教法上却别出心裁——开始问学生:“同学们是哪只手拿笔的?”学生们都举起右手回答说;“用右手拿笔”。教师接着讲解:“写字要注意笔顺,笔顺就是写字要顺当。你们自己试试看,‘八’字怎样写才顺当?”学生们很有兴趣地  相似文献   

12.
读前猜想小猪闹闹从来没有伤害过谁,却被告上法庭,这是为什么呢?“砰砰!砰砰!”小猪闹闹开门一看,来的竟是动物王国的黑猫警长。“小猪闹闹,有好多人告你犯了伤害罪,你得去法院受审!”黑猫警长严肃地说。“什么!”闹闹一路申辩,“我从来没有伤害过谁。”闹闹被带到动物王国法庭上。老虎院长喊道:“原告出庭!”小兔、小鸟、小猴、大雁一齐来到法庭上。小鸟说:“闹闹常常挖掉我的眼珠,它把‘鸟’字写成‘乌’字。”小兔说:“他还砍伤我的腿,把‘兔’字写成‘免’字。”小猴说:“它还在我身上搞上一刀,把‘猴’写成‘’字。”大雁说:“它还平白…  相似文献   

13.
当当当!大猫写字学校开学啦!写字操同学们,拿起笔,跟我一起来做“操”!“老大”“老二”对对齐,左转圈圈右转圈,手指灵活好写字!我们一起来写“撇”!写字课猫老师:唐朝诗人孟浩然写过这样一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再临写在空白方格里。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首诗中的“撇”还真不少呢!“撇”的变化最多了……妙妙:我最怕写撇了,快告诉我有什么窍门吧!猫老师:撇画和撇画,长(zhǎnɡ)相不一样。咪咪、妙妙:是的!我发现“多”中的撇有长有短!苗苗:我发现“晓”中撇的方向不一样。猫老师:说得妙!你们能看出撇有斜度和长短的不同,眼力大有长进啊!撇是一…  相似文献   

14.
正字与反字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 “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 怎么能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 “这是个‘我’字,”小和尚说, “但是写反了。”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还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 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 答。 “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  相似文献   

15.
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春风吹》中有生字“葵”字,对于中间部分“”的笔顺,有三种不同说法──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横撤、点,撇、撩、撇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横撇、点,撩、撇、撇东北师大出版社《小学生词语手册》:横撇、,点,擞、撇、撩我们应按哪种笔顺进杆教学呢?泗水县实验小学杜宪坤答:“。。”这个部件,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书写笔顺。但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遵循。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  相似文献   

16.
我们有时指责或讽刺某人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常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来形容。为什么用“目不识丁”来形容文化水平低呢?有人解释说.“丁”字笔画少,“目不识丁”意思是连只有两笔的“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太低罗。这种推理有点牵强附会。如说笔画少,“一”字的笔画还少些。不是有俗话说“扁担倒在地上也不认得”么?“扁担倒在地上”即指“一”字。  相似文献   

17.
冷柏林 《现代语文》2006,(10):62-62
《登高》这首名作人们从很多方面已研习得相当透彻,但唯独诗中“水”这种隐性意象没有解释清楚。宋人罗大经说:“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那么这八意就应是:风、急、天、猿、渚、清、沙、鸟。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的错别字 ,包括两种情况 ,即错字和别字。错字 ,指把这个字的字形写错了 ,书上、字典上没有这个字形。如把“武”写成了“武”。别字 ,指的是该写这个字的时候 ,却写成了那个字。如把“川流不息”写成了“穿流不歇” ,其中的“穿”、“歇”字形虽然没有错误 ,但用错了地方 ,导致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大变化 ,这就是别字。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几乎每节课都与汉字打交道 ,但为什么还写错别字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 ,之所以学生会写错别字 ,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即汉字方面和小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汉字字数比较多 ,结构复杂 ,有些字的构…  相似文献   

19.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南京上海等城市先后被占据。东洋货也流入中国,冲击市场。在东洋货中做广告最多,最引人注目的是仁丹广告。它的画面是一个面无表情的老牌日本军人的半身画像:头戴一顶石拱桥式的军帽,胸前写着“仁丹”两字,这些特征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变化的是两撇“八”字胡。原来这广告是日军的“路标”,它的秘密就隐藏在“八”字胡中。日军入侵南京等城市后,面对城市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街巷,如进迷宫,一筹莫展。于是日本鬼子狡猾地在“胡子”上作文章。如画面上两撇胡子微微上翘,暗示此路畅通;如胡子下垂则表示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20.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