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刚 《文化学刊》2024,(3):11-14
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红色文化记忆相互交融,红色基因传承是红色文化记忆不断被积淀和重构的动态过程。文化记忆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内在价值实现的逻辑必然,即强化红色基因的认同,提供红色基因传承的媒介,保障传承的连续性,助力红色基因的价值实现。新时代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应使红色文化记忆成为激活、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渠道,着力推进实施红色文化记忆工程,丰富红色文化记忆呈现形式,加强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承与创作,推进红色文化记忆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燕赵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西柏坡精神是燕赵红色文化的中心。燕赵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燕赵地域城市精神,打造燕赵红色文化品牌,提升燕赵红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深入推进燕赵红色文化的传承,优化燕赵红色文化产业布局,推动燕赵红色文化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遗产蕴涵着无限充盈而鲜活的历史记忆和传承基因,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新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虽然远去,但精神的家园和血脉仍需赓续.在流行文化、娱乐精神、颜色革命等的冲击之下,红色基因的传承面临挑战.该文以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遗产为例,发挥地处革命老区腹地的区域优势,力图突破以往红色基因传承的思维惰性和"三进入...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因血脉,蕴藏着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蕴含着党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积淀.加强党校红色文化建设,在铸魂、赋能、塑形三个维度有效强化了党校的地位和职责.建设党校红色文化具有政治优势、阵地优势、技术优势.国网湖南电力党校根植于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始终牢记建设党校红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建...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是红色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内核。挖掘精神内涵、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最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广西积极组织高校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走访桂北地区红色文化基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红色基因传承情况。调研发现当地群众,包括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了解不多,红色基因传承状况不佳。桂北地区可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努力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以实践调研完善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强化暑期"三下乡"实践育人的功能,积极拓展红色基因宣传渠道。  相似文献   

7.
红色胶东文化是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逐渐沉淀的特色先进文化,是胶东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职院校是为地方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文化教育是其主要职能。红色胶东文化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可实现协同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承弘扬。本文将纵向研究红色胶东文化的历史渊源,探索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横向研究地方高职院校在开发、创新、传承红色胶东文化方面的价值功效,进而探索红色胶东文化在地方高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地方优秀文化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文化发展的精神价值,利用红色基因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高校应注重用红色基因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校园、进网络,形成以红色基因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增强红色基因的文化熏陶和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历史传承性的特征。本文以湛江市遂溪县风朗村为个案,阐明其存在的问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中红色资源保护不足、民众保护意识不高、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简单且形式化、缺乏年轻群体参与,较为注重革命历史的完善和表达而忽略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和精神内涵。对此,需要研究问题产生原因,进而提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与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传承发扬地区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是当前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地区为例,研究如何利用视觉营销的策略与手段来整合地区红色资源、树立红色文化品牌,以期为弘扬地区文化与精神以及发展地区经济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移动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牢记“半部电台”的光荣传统,并充分依托自身信息技术优势,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组织开展了“5G赋能红色资源,为红色添亮色”等系列实践,切实用好红色资源这座精神“富矿”,构建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阵地,创新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载体,以红色文化“焕新”凝心聚力,切实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还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档案是记录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成果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成为传承和弘扬企业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文章从红色档案的历史价值、企业文化的意义以及红色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和具体作用等多个方面探讨红色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原兰州军区视察时,首次提出"红色基因",强调西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积淀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拥有鲜明的红色基因,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责任。本文重点探究红色基因与建行精神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建设银行历史沿革的论述,以及新时代践行大行责任的新作为,论证建行红色基因的源远流长。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建行红色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陕西延安是我国革命圣地,虽然现在已经是安定和谐的社会,但当年延安的革命先辈所留下的红色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本文主要对延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进行分析,旨在促使延安红色文化中所塑造出来的民族精神在当前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5.
甘肃陇南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了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本文将分析陇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拓展红色文化认同主体范围、强化红色文化建设队伍、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等举措,进一步推动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戴维  郜红合  刘浩宇 《文化学刊》2023,(12):115-118
文章以置于社会系统框架下的系统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深入分析红色文化传播中社会总系统、传受主体、媒介与形式等传播要素,提出坚持国家政策主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指引;善用社会系统传播,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合力;发挥传受主体作用,合理利用传播媒介形式;设立监测评估体系等传播策略。以期弘扬红色精神传承,助力红色文化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广度和深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及相关活动中,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党全国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红色基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承载爱国主义精髓,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汇聚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宜春市博物馆馆藏红色资源品类丰富、形式多样、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因传播手段单一及红色资源本身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历史距离、理论距离、情感距离,公众对宜春市博物馆馆藏红色资源了解不多且二者互动性差,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对红色资源的文化自信,对这些馆藏红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数字化处理,搭建有效的公众传播平台,加强红色校本教材建设,将有利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传播。  相似文献   

19.
促进红色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解决当前网络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丰富红色文化现代化路径的选择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积极拓展多种渠道与途径以促进红色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该文的核心目标是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在高校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同时应对由此而来的挑战和把握机遇。通过文献综述和对当前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该文揭示了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在教育实施方式、新媒体应用、学生接受度等方面的现状,特别指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内容更新与时代脱节、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积极应用新媒体、制定相关政策与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这些综合策略,不仅可以提升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效果,还能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