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姓起源于河南淮阳,以国为氏。由于陈国内乱及后被楚所灭,其后裔遂向外流播。历史上陈姓由中原大规模地徙居福建共有五次,分别是在西晋末年、唐初、唐中期、唐末和北宋末年。明末以降,生活于福建的陈姓族人又开始播迁至台湾,并成为台湾第一大姓。  相似文献   

2.
李姓有源于赢姓和老氏二说。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播迁与发展。李姓入闽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唐初太宗时期、唐高宗时期、唐末五代时期与宋元时期。从明末开始,闽、粤两地的李姓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有清一代,李姓遍布台湾各地。台湾李姓支系众多,每个支系又以其来台的第一代作为始祖,并在族谱、郡望、堂号上和祖籍保持一致。这为实现两岸李姓的族谱对接以及台湾李姓的寻根问祖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台湾靠大陆“发财”近年,海峡两岸经贸互补,对台湾经济转型与继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据统计1997年台湾的经济增长70%以上来自外贸收益.而台湾最大的贸易额来源于两岸贸易。去年1月至11月两岸贸易额为220亿美元,占台湾贸易总值的10%多,较上年增长10%...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于2014年10月25、26日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台湾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世新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共同主办,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文化部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承办。两岸文化教育界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两岸文化发展合力之探求"中心议题,开展了广泛深  相似文献   

5.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先民大都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两地渡海来台,他们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行庇佑,这些从原乡带来的神祇,在移民在地化后,在台湾纷纷建庙祭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中心。而客家"岛内移民",从苗栗移民者,大都带着公馆五鹤山五谷爷;从新竹移民则带着新埔"义民爷"信仰,再到移居地建庙祭祀。透过五谷爷、义民爷信仰,移民至花莲、高雄的客家人,每年都回祖庙进香,回乡扫墓祭祖,召开宗亲会,充分显现客家族群怀念故土,饮水思源,重视宗亲,慎终追远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以来,两岸职业培训交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有组织地开展两岸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台湾同胞到福建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两岸职业培训学术交流等,其中,在闽的台商投资企业为福建省引进台湾职业教育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台湾问题的剖析,惯从政治、历史、经济、军事诸角度展开,其实,结合地理因素加以分析实为一个新视角.从古地理角度看,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地质基础:由于这种联系,使得两岸在人口地理上一脉相承成为可能;又由于血脉相承,致使文化的继承大致是以中华文化为其基底.虽然,地理位置影响着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和同文同种的中华文化,是任何东西也难以割裂的.  相似文献   

8.
南宋书院的发展受到了"南孔文化"的影响:南孔家庙的文化内涵与南孔族人的教育活动传承了"洙泗遗风",在江南营造了重教兴学的文化语境;"南孔文化"对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家的"书院情结"产生了影响;"南孔文化"与理学家共同"实化"了孔子。南孔、理学家与"实化"的孔子三方共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爱尔兰三日     
伍石 《神州学人》2002,(12):41-42
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人少有百岁,但元旦已无声无息降临了千百万年。去年12月30日,为了实践已持续十年“到一个新的国度迎接新年”传统,我飞抵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都柏林印象都柏林作为爱尔兰的首都,1988年曾庆祝其千年建城史。早在公元988年前,当地土著凯尔特族人就定居在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60所技专院校来到厦门参加2009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展览会,目前台湾正在研究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以及两岸学历认证的工作,因此如何吸引大陆学生成了台湾技专院校参展的主要目标。本文将从台湾职教的发展优势、学制特点、两岸教育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大陆学生到台就读学费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两岸能早日实现教育合作,共同促进两岸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学术研讨会由淡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主办,社团法人台湾高等教育学会协办。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各誉院长潘懋元为首的大陆高等教育代表团一行15人参加了研讨会。两岸学者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转型”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两岸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沟通与合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述两岸共同市场提倡从商品、资本、人员、技术自由流动的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对两岸共同市场的相关文献作了简要综述并就构建现状作简要分析,总结出两岸共同市场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开放度不对等,台湾当局以两岸经济规模不对称为借口,宣称对大陆开放台湾市场会给台湾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长期对大陆实施限制性的经贸政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台湾当局应该取消对来自大陆出口产品和陆资入台的限制,从共同市场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去年 ,笔者有幸被中国科技协会推荐 ,作为代表生物学会员单位成为“两岸科学教育交流团”成员之一赴台湾参观访问。此次出访作为去年台湾同行的回访 ,其目的 :一方面是加强两岸科学文化教育的民间交流 ,增进两岸人民的同胞友情 ;另一方面为了共同探索两岸智优学生的发现和培养 ,促进两岸国际中学生奥赛成绩的共同提高 ,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争光。在这次行程中我们访问了台湾最好的 7所中等学校 ,诸如建国高中、北一女中、武陵高中、台中一中、台中女中、嘉义高中、宜兰高中等名校 ,也参观了台湾清华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在这难忘的日子…  相似文献   

14.
一、台湾高等教育资源引进的演变历程1949年以后,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两岸隔绝状态,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完全中断。1978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尝试开展两岸合作交流活动,希望与台湾在学术、文化交流上有所突破,但当时台湾处于政治高度"戒  相似文献   

15.
林偕春是明代著名的漳州先贤,他不畏权势,刚直正派,举贤任能,并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逝世后被百姓奉为神明,建庙祭祀,尊称为"太史公",成为一方保护神。随着漳州百姓历代迁移到台湾、东南亚等地",太史公"香火也遍及台湾各地。林偕春文化逐渐成为两岸民众往来交流的"心桥"。  相似文献   

16.
在蒋氏父子统治时期 ,两岸尚存“一个中国”的共识 ,因而有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李登辉主政后 ,岛内向“一个中国”原则挑战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 ,美国虽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及军售问题上有所承诺 ,但由于英文文本的措词已为后来的曲解留下缝隙 ,加上台湾具有战略价值 ,决定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可能对两岸统一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为两岸青年交流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深化交流与形成共识的机遇,本文在梳理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反思影响台湾青年认同流失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两岸青年"共同认知"的价值、文化、制度和社会四种路径建构,多渠道、多层次的建立台湾青年一代能够接受的交往形式与交流途径,更好地解决两岸青年交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9):77-77
论坛宗旨为了促进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中小学校长的直接交流,我们共同发起并将定期举办本论坛。以这一论坛为交流平台,两岸四地中小学校长汇聚一堂,共同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探讨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建  相似文献   

19.
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为两岸冷链物流合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有关政策包括放宽外资准入、鼓励发展闽台产业合作新模式、简化自贸试验区内进口原产于台湾商品有关手续、加快落实台湾车辆在自贸试验区与台湾之间便利进出境政策;机遇包括有利于两岸冷链货物的流通,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对台进出口冷链货物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吸引台资企业进入福建冷链行业、对台跨境电商发展促进了冷链物流合作,挑战包括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缺乏、缺乏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等.对此,本文提出成立两岸冷链物流合资企业、两岸共同制定冷链标准、推进两岸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两岸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等合作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趋于减少,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分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后,梳理出这是由于台湾在解除戒严后形成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造成的结果.尝试提出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再建构来化解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异化,建构两岸民众共同的国家认同,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