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在分析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现状的基础上,从证人的适格性、证人作证义务、证人相关权利、证人出庭作证补偿制度、证人出庭作证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完善证人出庭作证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2.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分析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现状的基础上,从证人的适格性、证人作证义务、证人相关权利、证人出庭作证补偿制度、证人出庭作证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完善证人出庭作证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3.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分析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现状的基础上,从证人的适格性、证人作证义务、证人相关权利、证人出庭作证补偿制度、证人出庭作证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完善证人出庭作证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4.
建立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出庭将得到一定的误工和差旅费补偿。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和制度,以解决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不仅关系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对我国刑事审判模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针对证人出庭作证作了一些规定,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也因此成为实务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一个制度原因。只有改革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才能真正保障刑事审判方式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6.
陈林  刘宁 《科学大众》2013,(3):169-170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的诸多程序做出了重大调整,在辩护制度内容上关于侦查阶段辩护人地位的确认、会见权及阅卷权的保障、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展等颇引人关注。但是在进步的同时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无论是从制度设计的完善程度还是从实践的影响来看,这部新刑诉法框架下的律师辩护制度仍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证人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证人出庭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但实践中证人不出庭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审理。因此,挺高证人出庭率,保证案件审判的公平、公正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应建立现代证人做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首次涉及了近亲属免证特权,此次规定完善了证人作证制度,引发热议。文章试从探析近亲属免证特权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结合域外考察来分析第188条的进步意义与存在的缺陷,同时为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近亲属免证特权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科学设立将有助于庭审的抗辩模式的展开。本文以我们刑事诉讼法中对证人资格、证人权利和义务、证人作证的法律责任等立法缺陷为切入点,剖析了上述缺陷对抗辩式诉讼的损害。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应如何进一步立法明确证人的资格、证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特殊条件下的拒证特权)和证人作证的法律责任以期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何琭男 《科教文汇》2008,(12):144-145
本文重点介绍了德国的自诉程序,并简要分析了其制度的优劣。结合德国的自诉制度,对中国刑诉法上自诉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总结了德国法对于完善中国自诉制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法由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修改后的刑诉法得到了广泛关注。较之以前,"新刑诉法"更体现出了对"人权"的尊重。而鉴定人出庭,无疑更有利于辨明案件真相,对审判的公开、公平、公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作为一项诉讼制度在许多国家已经是司法实践中的惯常现象,但在我国的刑事司法活动中侦查人员极少出庭作证。问题关键不是在侦查人员能否出庭上,而是在以何种身份出庭作证。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是否就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的证人?如果不是证人,又是何种诉讼参与人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了证人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在工作中影响其正常执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立法完善见证人制度;建立火灾现场社会兼职见证人制度;加快火灾调查技术人员培养,增加勘验力量;改革现场勘验方法,提高勘验效率;制作见证人权利义务告知书,询问见证人基本情况等完善我国火灾现场勘验见证人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作为域外环境与公共决策领域普适性公众参与制度的公民陪审团制度,在其运行逻辑中,蕴含着抽选公民陪审员和遴选专家证人、专家证人小组接受公民陪审员的询问等基本程序。公民陪审团兴起的制度背景在于社会理性对技术理性的纠偏与协调,以及代议制民主向协商民主的转变趋向。从中可以得出的启示在于,自上而下地推动实现公众与政府的有效协作和互信,以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方式相互印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以随机抽选的方式保证参与者的代表性,以交互性的质询和讨论方式保证参与质量,充分的程序和制度保障保证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从审查、判断和运用证人证言的角度来讲,认定证人证明某个事件事实真相的证言是否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证人在形成某个事件事实证言过程中的感受事实、记忆所感受事实、陈述所感受事实等三个阶段的具体表现,从而确保在诉讼中所采信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陈国庆 《科教文汇》2010,(2):204-204
从审查、判断和运用证人证言的角度来讲,认定证人证明某个事件事实真相的证言是否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证人在形成某个事件事实证言过程中的感受事实、记忆所感受事实、陈述所感受事实等三个阶段的具体表现,从而确保在诉讼中所采信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毛启刚  杨宁 《内江科技》2004,25(1):63-63
本文从理论上对鉴定人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证人、鉴定辅助人、鉴定证人、技术顾问的区别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证人,作为法定证据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对于实体真实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自刑事诉讼法修正以来,证人拒绝作证、不出庭作证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严重阻碍诉讼进程.科学分析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将极大推动侦查工作,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国忠 《科教文汇》2008,(3):106-106
询问证人是一种特殊的调查活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证人不愿作证、拒绝作证是当前侦查工作中普遍存在和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