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秀荣 《辅导员》2014,(8):17-18
正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基本贯穿小学的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当中,到了高年级,对写景类的文章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写景物不仅要有观察、描写的方法,更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作者的感受、体会、心得、情感等融入文章当中,因此我们要学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清代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种滋味一定会让你忍不住落笔成文。景中如果有情,那么文中也一定有情,有情的文章自然便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2.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3.
《小读者》2013,(9):36-37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晴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  相似文献   

4.
史秀荣 《辅导员》2014,(5):17-18
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基本贯穿小学的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当中,到了高年级,对写景类的文章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写景物不仅要有观察、描写的方法,更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作者的感受、体会、心得、情感等融入文章当中,因此我们要学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景力‘法。清代王㈦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种滋味一定会让你忍不住落笔成文。景中如果有情,那么文中也一定有情,有情的文章自然便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禹云清 《初中生》2005,(13):18-20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孤立的,写景与写人、抒情在文章中总是相伴相生,互为一体.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写景时,要根据写作目的,把握好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下面对景物描写方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陈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176-177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 :“体物为妙 ,功在密附。”意思是描写景物 ,作者要想极尽其妙 ,功力在于“密附”。所谓密附 ,语意相当于“贴切”的意思。就写景来说 ,要以贴切的语言 ,如实地显示景物的特点 ,形成景与情水乳交融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一、写景要真实景物描写作为艺术形象的一部分 ,作者应不能脱离客观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前提下 ,要把景物的色、状、味等属性写得维妙维肖 ,这并非说事无巨细什么都写 ,而是要依照题旨选取富于代表性的东西绘声绘色地加以表现 ,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如高中语文第四册 ,鲁迅小说《祝…  相似文献   

7.
张琳 《中文自修》2011,(10):27-29
学生说:"老师,平时训练我们舞写惯了议论文,写景抒情的文章我们根本不会写"如果说议论文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来表明观点,那么写景抒情的文章则是通过对景物细致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在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常常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景物描写中隐藏着的真情,那么在写作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对景物进行融入自己主观情绪的描摹、做到景中有情,抒情委婉、真挚。  相似文献   

8.
<正>融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会寄托情思,强调感情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习作题目解析小朋友,看到家乡的____风景区这个题目,你觉得这篇习作主要是写的什么?应该重点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得好呢?显然,看这个题目,这篇文章是写景物的。描写景物时应该注意:1.写景要有顺序。2.写景要有选择,要能抓住一些特别之处进行细致地描写。3.写景要有情致,要在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能更加有力地深化文章的主题。4.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文  相似文献   

10.
景物描写是指对山川平原、日月星辰、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写景要为抒情服务,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景中情,情中景。"这和近代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完全一致。怎样做到情景交融?下面介绍三种方法。(一)先写景后抒情。所写景物已经含有感情,但作者为了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更强烈,常在景物描写结束后,把感情抒写出来。《北戴河观日出》写道:清晨,海水轻轻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东方  相似文献   

11.
写景的文章,就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告诉读者一个道理。要写好写景的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景物描写要按方位,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到外有次序地描写,并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二、要通过观察、认真分析,找出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只有写出景物在  相似文献   

12.
[作文范围] 借景抒情的记叙文 [作文要求] 景和情紧密结合,有真情实感 [训练指导要点] “借景抒情”是作文的具体范围。既要写景,又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把景情穿插起来写,在描写景物前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种写法是把景和情交融在一起,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相似文献   

13.
李月玲 《成才之路》2009,(15):42-42
写景,如同叙事和议论一样,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写作基本功。景物描写是作文中最华彩的一笔。“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景物描写如锦缎之绣花,画龙之点睛,在使文章活色生香的同时,亦能使文章感情浓郁,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能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主旨要义。那么,作文如何写好景呢?  相似文献   

14.
元曲《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本篇描写了一个羁旅天涯的游子在秋天夕阳西下之时看到的景物,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全篇共二十八字,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字字写景但句句抒情。一、秋日之景全文开篇三句共计十八个字九个词,处处实景字间无一虚词,文字流畅蕴含丰富,马致远以深厚的文  相似文献   

15.
写景作文离不开"景"和"情",要么写景抒情,在一幅幅画卷中舒展情怀;要么融情入景,将情感注入景物中,给景物赋予生命力。而无论哪一种写法,最终都是"情"、"景"两条线贯穿全文,一虚一实,勾勒出唯美的景致,散发出丰富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勾勒出与众不同的北方冬日美景,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布局和语言风格,具备了诸多启发借鉴之处。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写手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  相似文献   

16.
赵晓雪 《考试周刊》2024,(20):39-42
初中生学会写景,是其会写人、会叙事之外应熟练掌握的核心能力。初中生写作时要会运用景物描写为记叙文加分,要会写以景物为主的写景作文。那么,景物描写要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又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好文章呢?文章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方面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王志军  唐艳 《甘肃教育》2020,(5):172-172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写景,无法把美写出来,或写得不具体。而写景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记叙文,是小学生经常练习并要求掌握其方法的重要作文类型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正写好一篇作文,除了要做到中心明确、主题突出、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等外,在写景抒情一类的文章中,还应做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茅盾说过,常常要从各方面考虑,在怎样的场合,就应该有怎样的环境描写。情景交融正是根据对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抒发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所谓情景不相融,指的就是不能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这一点正是学生作文的薄弱环节,也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我们写作文时常常要有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作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景物描写既可让读者读了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可是不少同学在面对眼前的美景时却不知从何下笔,只是干巴巴地写出几句"美极了""真是太美了"这样不痛不痒的话来,这既不能真切地描绘出眼前之景,也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应如何来写好景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