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敢加也”与“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弗敢加也”杜预注:“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近代教材多从杜注,把“加”译解为“夸大、虚报”,意谓祝辞不敢夸大,不敢虚报。此说恐未确,“祝辞”系解者所加,原文并无此意。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云:“牺牲玉帛祭  相似文献   

2.
释“加”     
“加”是个会意字。《说文》:“加,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加”从“口”从“力”,表明是从口中强加于人的意思。既是从口强加,当然是言过其实、凭空构架的不实之词了。例如:①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例①“加”可训为“强加”,例②“加”可释为“欺骗”,均反映出“加”从“口”之义,是它的本义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199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升学卷)天津市河北区教研室王义明一、文言文:(14分)(一)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4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其中“加”的解释是()A.增加B.加工C.虚夸D.虚设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两个“其...  相似文献   

4.
勿”、“物”二字的本义,众说纷纭。窃以为“勿”的本义即“以犁起土”。由此引申出“土色、相土色,色、杂色,杂色帛,旗帜”等意义。“勿”为“犁田”.“物”即“犁田的牛”;之后“物”才产生了“杂色牛”这一意义。“勿”与“物”之间有假借或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5.
释"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舍”字的金形体,“舍”字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不少教师在分析这一课人物形象时.把鲁庄公定位于目光短浅,迷信无知。因为。敌军来侵时.庄公不知“何以战”,认为是“衣食所安。弗敢专”或“牺牲玉帛.弗敢加”,战时盲目击鼓。没有军事才能.对作战一窍不通,战后依然糊涂.倒问一个平民原因何在。教材课后习题三中也设计这样的练习“课文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鄙.即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张佳佳 《中学教研》2010,(5):F0003-F0004
1道之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道,所行道也从是从道.一达谓之道”.从“行”从“首”,其含义也就由“行”与“首”二字综合而来.“行”,从彳从亍,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首”可指代人,故“道”取象于“人行于途中”,其本义是指人行于其间并能到达目的地的中间距离,即道路.“道”的这一取象与本义表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许慎之后无人在注解、考说“美”字的本义时,关注、考究其提到的“美与善同意”的重要观点;在研究“美”字本义时,应承继许慎的会意法,舍弃其膳食意义上的文化视角,拓展其伦理意义上的文化视野,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獬豸文化之中,以“羊文化”(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特征)为研究视角,从而揭示“美”字本相之谜。  相似文献   

9.
一、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谋”该如何解释?教材注释为“谋划,商量”。此注释有待商榷。按,《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朱骏声注:“《尔雅·释言》:‘谋,心也。’《广雅·释诂四》:‘谋,议也。”’可见,“谋划,商量”是其本义。“谋”的意义显然与“心”有关,所以又引申为“谋求,图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三句中的“谋”都应作此解。  相似文献   

10.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1.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2.
“古音通假”是古人用字的一种灵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常遇到这种现象:句中隐去了该出现的字形,出现的却是与它的意义毫不相干的同音或音近(指古音系统)的字,这就是“通假”现象。隐去的字,叫“本字”;出现的代表字,叫“借字”;借字本身的最初意义,叫“本义”;在句中所代表的意义,叫“假借义”。如《楚辞·国  相似文献   

13.
对同源词认识上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有些学对同源词存在着不够正确的认识,例如:如果一个词的两个以上的引申义距离本义较远,就应该看成同源词;如果人们对一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造成了区别字,就标志着这个词分化为几个同源词;如果一个词的引申义分化为新词,就与代表本义的词成了同源词,等等。这些认识都不符合“同源”的宗旨,因而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4.
释“舍”     
“舍”字的金文形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文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15.
1.要拆的房子墙上,为什么写了“拆”字,还要画个圈?①这是国际惯例;②这是整体LOGO;③圈地拆房的意思;④怕别人在前面加“不”字,或在后面加“你大爷”;⑤吐唾沫时,能够对准;⑥证明是个“圈套”;⑦表明目标已锁定;⑧让人觉得这是个公章,代表强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定“尾”字本义指人.训“微”即“禽兽之尾”的本字甲骨文作“ ”。“告”的本义为“告人”,而“(牛)角箸横木”的本字甲骨文作“ ”。“夷”训的“东方之人”的本字甲骨文作“ ”即“尸”。再有“ ”的本义指人,而训“髀”的本字甲骨文作“ ”即“ ”。由此也揭示了《说文解字》中“综合说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教读笔札     
一、“弗敢加也”的“加”《左传·鲁庄公十年》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182页谓:“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编第一册58页注解说:“祭祀用的牛、羊、猪、宝玉和丝绸等物,有规定的数量,不敢自行增加,在向神和祖先祷告时,必定忠诚老实。”以“超过”、“增加”之义解“加”,自源于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所选《古文观止》“言祭祀之礼,不敢有加于旧”之往训。这是一种说法。此外,郭锡良先生等编写的《古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9.
“囧”,读Jiong,本义是光明。 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已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有人称其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有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囧猪”等:有人以这个字为由头开一家奶茶店:还有一个关于“囧”的专门网站。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甲骨文、金文中对“见”字的书写以及《广韵》反切的注音。确定其本义为。看见”,“显现”为引申义,另外结合古书中的成语对“见”字进行了一番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