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高考过后,我即时对全国高考作文作了一个评述《高考作文应指向考生的心灵》,阐释了我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高考作文观。检视2007年高考作文,恰如毕淑敏在央视“连线”所说,今年高考作文,除却人人所言异彩纷呈以外,更有“八面来风”之感。援旧例,一如去年我对全国高考作文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多年来参与全国及上海市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加之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读学生的作品多了,自然发现的问题也就多了。他们中有的同学的作文不是我手写我心,抒我情,而是把自己完全变成了套用技巧的“搬运工”。  相似文献   

3.
史绍典 《培训与研究》2007,24(9):98-103,107
本文是对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评述,分"简说"与"评述"两部分,以期能说到每道试题的细部,又能综观全局,理清线索,探明义理。  相似文献   

4.
在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中,关乎心灵成长的约占一半。如全国一卷看漫画“摔了一跤”,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辽宁卷“我能”,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四川卷“一步与一生”等,都是关乎心灵成长的。稍稍检索一下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也会清楚地看到,’关乎心灵成长的题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高考作文也将“有真情实感”作为一条重要的评分标准。部分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少了,可取而代之让人咋舌的“真实”堂而皇之赫然出现在作文中。本文就此现象提出“真的未必就是美的”观点,从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明确“创新”的真正含义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真与美应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满分60分,占总分150分的2/5,可以说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整个试卷分数的高低。高考作文是一把“双刃剑”——考生容易得分,但也容易失分。笔者连续两年参加了高考作文网上阅卷工作,对此感触颇深。怎样才能写好高考作文呢?下面我就以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为例,从高考阅卷的角度谈谈感想。  相似文献   

7.
张样云 《学语文》2013,(3):41-42
2012年的全国17套高考作文试题全部采用材料作文,这种不谋而合的命题思路值得玩味,为此教育评论人士熊丙奇感慨:“我发现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点,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提倡。”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也指出“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在旗帜鲜明地引导素质教育,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年轻学生的思维。”应该说材料作文在培养学生创新和防止学生套作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7年高考语文阅卷一结束。几乎各省市区的高分、满分作文就立马出现在全国许多报刊、网站上。同时,还有不少“争议”作文、低分作文相继“亮相”。由此,带来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免不了要对高考作文题进行一番“艰难”的审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有幸参加了2006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对作文命题的看法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无疑是人们极为关注的。它对作文教学的直接影响怎么说也不过分。从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来看,话题作文依旧是“占统治地位”,然而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全国卷I、全国卷II就明显地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当然,这并非是对早年的材料作文来一个简单的重复。题目中的提示语、要求语就是明证。以全国卷I作文题为例,“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就表明了某种限制。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无限制地“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10.
在2004年12份高考作文试题中.福建卷的作文被专家及评论家誉为“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为这道题目叫好”。福建卷作文题以形式上十分简洁,打破了五年来全国卷“话题作文”结构的基本模式,既没有“材料(或故事、寓言)”也没有“提示语”,而是直接列出10位人物(文学形象),让考生作文,而且增加了一“自”——“自选角度”.成了“四自”。  相似文献   

11.
高考作文要不要审题,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看过一篇《话说“审题”》(《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0期)的文章,谈的是庄子、韩愈、鲁迅、钱钟书等不审题却写出好文章,而现在的考生审了题却写不出好文章;审题是为了评卷方便,显示教师高明。其结论是高考作文要“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作.无需审题。我认为,高考作文需要审题,因为高考作文不等于教师写研究文章。写研究文章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无需审题:而高考作文是写别人给定的题目,需要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与写作要求,这就有个审题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江元浩小传     
这篇习作充满了儿童生活的真滋味。我想,小作在讲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是真正在“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而这,正是写好作的一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态度。[编按]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重出江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两套题都是材料作文,这应该对各省市今后的独立命题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一般紧跟热点,但又回避“热点”。2008年高考作文改变了这种情况,像全国卷一就直接以汶川地震设题。备战2009年高考,“社会生活”类作文也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高考尘埃落定,至此,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高考作文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每年人们对高考作文都怀有极大的关注,人们对作文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但是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怎样命题才能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学生的作文怎样写才能真正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我通过对历年高考作文试题的认真研究和思考,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和写作要突出“四关注”和“四具有”,才能真正达到高考作文的要求。下面我以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试题为例,来具体谈谈高考作文应该如何命题和写作。  相似文献   

16.
近四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俗称“三自作文”,即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2002年的北京卷也是“三自作文”。阅卷时,题目虽没有确定评分标准,其实,谁都知道题目的好坏对作文评分的高低肯定是有影响的。有人把高考作文比喻成年轻的姑娘,考生要善于“打扮”,亮出你的动人之处,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显然,好的题目就是一个亮点。因此,“自拟题目”也是考察考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切不可等闲视之。常言说“佛靠金妆,人靠衣妆”,我们则可以说“文靠题妆,题靠妙妆”。好的题目,在高考作文中,是打…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生命”的缺失成为阻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1999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奏响了高考作文向生命进军的号角.话题作文开始大规模登陆高考。这种命题形式凭借其“三自(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方针的灵活多变性迅速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话题作文的优越性即使在2004年以来部分省市自主命题.从而打破国家命题一统天下的格局的情况下也毫不逊色.而是更加完善与成熟。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至2006年高考中大量涌现的话题作文.让我们目睹了话题作文趋向成熟的盛宴。笔者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品尝高考话题作文所彰显出来的思辨、人文、审美等关键词的同时.也欣慰地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内在潜伏的生命化取向。诚然,这种取向只是“潜伏”。却已然让人看到了曙光。  相似文献   

18.
《西安晚报》消息,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广的文字之一。现在,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当键盘输入逐渐代替手工书写,提笔忘字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司空见惯的事了。“大能猫”“疯叶红了”“处婆处公”“每年冬天,我都会和爸爸早起去马路上扫雷”“妈妈把我的衣服洗的腿色了,我狠难过”……这些出现在学生作文中五花八门的汉字书写错误不禁令人发笑。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72人中仅有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较多手写机会,大多数人(74.2%)表示手写机会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写机会很少,4.4%的人几乎已经不用手写了。专家表示,语言是文化的纽带,是文明的标志,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认同。文字不仅是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如果远离了书写,我们失去的将不只是一项技能,更将是一种接触中华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胡成方 《学语文》2010,(4):36-38
201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有着许多优点.较为突出的应是体现了高考作文“关注现实、关怀人生、启迪哲思”的宗旨,透视出深刻的现实思考,真实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情感。  相似文献   

20.
历年高考作文都有千篇一律的选材大撞车现象,究其原因,乃是作文题目固定了考生的思维指向。先看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在“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