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2.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文说明中,有一段话:“他(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这一段话中的“床第”让人迷惑,为什么有的地方写作“床笫”(读为zǐ)呢?到底是“床第”还是“床笫”呢?先来看看“第”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在《说文解字》里查不到“第”,但能查到“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说文解字译述》(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5页)中的“弟”字条还有一…  相似文献   

3.
现行省编高中二册语文选了《促织》一文。文中写到成名幼子投井后,有这样一句话:“日将暮,取儿藁葬”。“藁葬”一词,课本注释为“用草席裹尸埋葬。”我查阅辞书,觉得此解有商榷之处。“藁”亦作“槁”。《辞海》有“藁葬”条:“‘藁葬’”言草草安葬也。后汉书马援传:“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1992年第7期上载有刘勇同志的一篇文章,题为《“应验”与“灵验”辨》。该文从词义和搭配关系以及词性和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对“应验”、“灵验”这两个词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断定吴伯箫先生的散文《难老泉》中的“应验”一词当是“灵验”的  相似文献   

5.
<正>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察今》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了“循表夜涉”的故事后,评论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对这句话中的“主”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解释》等好多版本,都将其解释为“君主”.我认为,无论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还是从其内容说,这种解法都是不妥当的,而把它解释为“主张”才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故事报》1998年第5期第4版《尴尬二题》一文中有一句子:“阿莲曾经是个清纯的女孩子,所以我为之心动过心痛过。”句中作者将“心痛”与“心疼”混同了。“痛”与“疼”本义相同。“痛”,病也(《说文》)。“疼”,痛也(《广雅释训》)《说文》里无“疼”字,“疼”是唐时才出现的俗话词。“痛”与“疼”都有“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之意。如:头痛、肚子疼、心口疼痛等。在表示“惋惜、舍不得”的意思时,“心疼”与“心痛”通用,如巴金《关于〈激流〉》:“毁掉它们,我看着心疼。”《子夜》:“曾沧海捧起另一枝…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配发了由山东一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教学光盘,究其用意,显然在于想以成功的课例来展示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文应当怎样上才好。然而,事与愿违。我们认为,这个“范例”不但体现不了新课标精神,还会形成误导,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作为福建省的新教材实验基地之一,我们提出如下商榷意见。一、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错位。《斑羚飞渡》是篇典型的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往往通过描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增进读者对自然、对动物界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表达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  相似文献   

9.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是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开篇的几句话。但  相似文献   

10.
“伏”乎“站”乎“卧”乎贵州盘县亦资中学余云腾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吴伯箫先生的《早》写同一幅画却说:“东西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站着一只梅花...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屈原作品,千百年来众口赞颂,衣被百代,影响深巨,不仅起而效尤者有之,且研究评论者历代不乏。然而,屈原作品究应何称?却迄今莫衷一是:有曰屈赋者,有曰楚辞者,有曰屈骚者。究竟应冠以屈原作品什么名称,才能恰如其分、名符其实?似不可不辨。先看屈赋一称。赋是什么?一般来说,讲到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概念:其一,作为“诗六义”之一的赋,它属于“诗”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可谓的论;其二,乃是文体之一种,系由诗发展而来,至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在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时,曾喜形于色,笑看对儿子苏迈说道:“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对文中”汝识之乎“的译注,历来众说纷坛,执教者往往莫衷一是。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注为:“〔汝识之乎〕你记住了这个(景象)吗?识,同‘志’,记住。“一九八一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五期发表的《中学语文古文疑难词句例释》一文则认为“从本文上下文关系看,‘识’不应通‘志’,当记住讲,而应作‘知道’讲。”其音“应读shij。课本注释“识”当通“志”这是对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相似文献   

13.
“奥”:奥地利乎?奥匈帝国乎?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十六章第三节多次出现“奥国”,这里的“奥国”是奥地利呢?还是奥匈帝国?奥地利何时变成了奥匈帝国?学生多次对此提出疑问。查遍整本教材无一处对奥地利变成奥匈帝国作出说明,给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教材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蒙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大为不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常用黄草字库》中存在的问题 ,在“精确”和“美观”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开头有老塾师诵读《诗经-关雎》的前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情节,教材把其中的“好”注为hào.这是错误的。 “好”有两种读音:读hǎo时,作形容词用,美好、美丽、友好的意思;读hào时,作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王力《古代汉语》教材(1990年版,第一册187页)注曰:“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其说欠准确,臆辨如下。 《论语》皇侃《义疏》:“希,疏也……弹瑟手迟而声稀也。”希,后来写作“稀”,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古书多作“希”宇,如《尚书·尧典》:“鸟兽希革。”孔传:“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李善注:“‘希’与‘稀’,同,古字通也。”所谓“鼓瑟希”应是指瑟声缓慢悠长,而不应如教材所注接近尾声,二者想不至那样巧合。教材的说法是受了朱喜的影  相似文献   

18.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20.
罗尔纲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史学家,但他对《水浒传》的研究,虽然写过很多学术论文,提出过不少新的看法,却很值得商榷。1982年秋,他的《“水浒”真义考》在《文史》上发表,很多同志就撰文提出不同意见,而且有些意见十分坦率而中肯。遗憾的是,罗先生对大家的意见似乎很少考虑。两年后,他又发表了《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更坚信自己看法的正确性。罗先生从两部小说的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