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2010年4月,乔光辉教授整理本《瞿佑全集校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瞿佑研究领域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囊括了瞿佑现存作品八部及散佚作品若干,是第一部瞿佑作品总集;该书附有全新的《瞿佑年谱订补》以及其他辨正文章,正面回答了瞿佑研究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呈现出全、精、深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2010年4月,乔光辉教授整理本《瞿佑全集校注》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瞿佑研究领域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囊括了瞿佑现存作品八部及散佚作品若干,是第一部瞿佑作品总集;该书附有全新的《瞿佑年谱订补》以及其他辨正文章,正面回答了瞿佑研究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呈现出全、精、深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瞿佑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求学,仕途波折,放逐生涯,瞿佑的遭遇与元末明初的社会政治风波紧密关联,《剪灯新话》是时代风云有作家心灵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4.
本据《乐府遗音》等献,为瞿佑的生年是1347年的说法以及他撰《剪灯新话》的事实提供了新证据,并对瞿佑遭朝廷放逐的时间,缘由和《剪灯新话》的早期刊印以及作晚年的校订作了初步的探索,同时着重论述了《剪灯新话》的主旨是对战乱的抨击以及它的深远影响,基本纠正了某些旧说的谬误,从而肯定了瞿佑及其《剪灯新话》在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元末明初文人瞿佑(1347——1433)的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作为明代传奇小说勃兴的先声,对唐代传奇的继承,后世作品的影响,以及和日本文学的关系,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瞿佑的作品大都散佚,所以从瞿佑的创作活动中研究这一问题的也很少,而且也很困难。本文试图从残存的瞿佑的故事集《香台集》中,探索一下跟《剪灯新话》相连结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汪超宏 《文教资料》2001,(5):141-146
瞿佑(1347—1433)的《香台集》,研究者们一直以为已经失传,如周夷(周愣伽)先生《剪灯新话》(外二种)《前言)说,瞿佑的作品“现在只有《剪灯新话》、《归田诗话》、《咏物诗》三种流传,其他多半亡佚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在新版《前言)中,又说:“他除《剪灯新话》外,对《诗经》、《春秋》、《通鉴》、乐府、词、曲都有研究,写了很多研究著作和诗集,现在只有《归田诗话》、《天机云锦》、《咏物诗》等几种流传下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徐朔方先生《瞿佑年谱》也说:“今所存者,…  相似文献   

7.
本对明代瞿佑、聂大年、陈霆、潘炳孚等四位词人和生卒年作了考证,纠正了以前的误载误说。  相似文献   

8.
魏野是宋初晚唐体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交游诗是其诗歌作品的主体部分,颇能代表魏野诗歌的风格和成就。本文分析了魏野交游诗的内容题材、艺术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对魏野的交游诗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9.
王庭筠作为金代渤海遗裔中文学地位最高的文人,不仅是遗裔群体的文学领导者,更是金中期文坛的文学巨公。王庭筠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当朝名士交游唱和,留下不少诗文作品。其交游方式主要有三种:游览胜景、扈从游猎和书画会友。王庭筠等一众金中期文人游览胜景的目的与金初期文人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地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交游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金世宗、金章宗多次秋山围猎,王庭筠与扈从的官员交游唱和,有佳作传世。难能可贵的是,王庭筠创作的应制诗暗含讽谏,超凡脱俗。书画会友的交游方式不但体现了王庭筠的书画才能,且凸显了其才能之下所隐藏的淡泊胸襟和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0.
瞿佑的《剪灯新话》在其“自伤与伤世”的创作原则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这种感伤特质不仅影响了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更与小说主题建构息息相关。这种心态的成因可追溯至瞿佑的早年经历,又与元末明初东南文坛文人的普遍心态有所契合。  相似文献   

11.
处于草创时期的简朝亮研究,其生平事迹在以下两方面存在不少必须明辨分析的地方:一是生年和出生地、竹林苦读与"竹居先生"、前往澳门和香港、数度开馆授徒等,二是与周祝龄、陈庆笙、梁鼎芬、樊恭煦、赵尔巽等人的交往。考辨其生平事迹,有利于将简朝亮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韩愈一生排佛不遗余力。与僧徒的交往并不影响他的排佛。韩愈排佛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并不涉及佛教义理精微之处。韩愈排佛的成效不大,而且其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史铁生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经历与体验,不但使自己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极大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其独特的体验出发,史铁生对死亡及死亡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坛格外引人注目,对当下中国来说,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废名以其佛缘禅趣知名于现代文坛。然而,深入考察他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后不难发现,废名的思想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过程。废名早期的思想相对简单,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较为明显,既积极投身社会、热心社会改革.也怀恋小国寡民中的古朴生活。他早期的思想中透露了后来思想转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
夏明翰同志的独立人格是非常鲜明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生命抱有正确的态度,对志向无比坚定和对真理执着信仰,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三方面.其中对生命抱有正确态度又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对母亲妻儿的态度和对死亡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孙犁的散,整个体现了一个生命成熟的过程。这个生命属于时代:在60年的学生涯中,他的散写作的轨迹和时代轨迹相当一致。结果,他为生活留住了历史,历史留住了他的散的生命。他的散中的美与刺,好比一枚钱币的两面,外观不同,价值相等。  相似文献   

19.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