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构建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目前石家庄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模式,并结合其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构建石家庄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区域教育改革处于国家宏观教育改革与学校微观教育改革之间的中观层面,在具体推进中更能体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的实际发展状况,体现出区域化、本土化的改革优势,对区域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科研工作可大致分为决策形成、日常推进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环节,以区域教育改革的视角对三方面进行重构,可作为区域教育科研的一种推进范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就教育科研的价值而言,从宏观层面说,通过教育理论的支撑和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提升,能够促进区域教育工作的发展;就中观层面说,开展教育科研是学校提升内涵,实现学校现代化的保证;就微观层面而言,教师通过学习、反思,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其专业化成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科研的价值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原因在于对教育科研认识的片面化。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发展会随着经济发展同向、同步、同质量提高,人力资本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而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进一步改革和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综合运用管理科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经济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划分的经济区域和高等教育区域为基础,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苏州市吴江区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提出并实践了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吴江理性分析经济转型的要求,分析自身的优势,致力于"特色"、"课程"、"研究"与"评价"的"四转型",通过"四转型",实现了"四提升",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苏州市吴江区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提出并实践了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吴江理性分析经济转型的要求,分析自身的优势,致力于"特色"、"课程"、"研究"与"评价"的"四转型",通过"四转型",实现了"四提升",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教育开放发展就是要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重维度上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实现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等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共享。在微观层面,应注重以开放发展理念变革学校合作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的联动;在中观层面,应着力以开放发展理念构筑区际联动模式,实现区内与区外的联动;在宏观层面,应侧重以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实现国内与国外的联动。追求区域教育的开放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遵循顶层设计、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行动方略,促进三重逻辑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与特色办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与特色办学问题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探讨.宏观层面,从发展现状、政策导向和特色发展的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中观层面,从教育目标、职业能力、职教功能、专业设置的角度,研究高职教育的发展走势;微观层面,从技术特色确立、特色办学模式选择、教师岗位设置的角度,探讨高职特色的创建.  相似文献   

9.
教学型大学质量观的重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型大学质量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焦点问题。教学型大学质量观的重塑主要问题在于完善科学的质量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制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有效监控高校的教育质量。中观层面上,各地区应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教育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和产出性评价。教学型大学质量观重塑的关键性问题在于走特色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衔接存在以下问题: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发展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完善的专业进退场制度缺失等。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政府应从宏观上加强对高校专业的管理和调控,高校应准确定位,建立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信号理论关注就业率,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建立专业进退场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系于微观企业,上市公司作为区域或行业优秀企业的代表,对减缓区域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水平具有宏观战略意义。通过对西南地区217家上市公司的分布数量、产业布局以及经营绩效进行系统描述,初步分析了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深入研究了上市公司产业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调控上市公司产业布局,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进而优化西南地区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规范管理、专业富有特色、合作国别增多等诸多优势,取得丰硕的成果,对省内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合作专业不能完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未能凸显高校优势与特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国际化办学需要,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作用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快辽宁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要从政府层面的宏观发展和高校层面的微观发展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建立衔接微观—宏观层面的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内涵、层次和内容,来顺应区域物流协同化发展的趋势,增强中观物流理论研究中,刺微观子系统的关注,提高区域物流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  相似文献   

14.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教育领域公平公正的理念。生态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研究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契机和新的研究视角:生态学基本理论系统观、平衡观、动态观和整体观契合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观主要包括宏观生态、微观生态和虚拟生态;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传统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和基于信息技术发展模式;基于两种发展模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阶段、传统和基于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混合发展阶段和基于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关注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高质量经济是资源型区域实现经济转型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驱动要素。以资源型区域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对标中部5省,通过比较2010-2017年各省投资效益及其变异系数值,寻找山西省投资效益时空演变的特征;将区域内11个地级市分为三种资源类型城市,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城市的投资效益时空演变状况,探寻其背后的发生机制;利用地理探测器找出资源型区域影响投资效益的关键因子。结果发现:1.山西省投资效益表现出明显的时空演变的阶段性与规律性。2.不同资源类型城市的投资效益时空演变具有大方向的一致性与阶段内的不同步性。3.影响投资效益的驱动因子也具有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调整引发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专业转型和结构优化,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在宏观层面构建区域产业与高职教育专业“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在微观层面构建校企“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促使专业比例、数量规模、区域布局的合理化,以及技能等级高级化和综合素质提升,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传承班是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子系统,按照生态学适应性、多样性、平衡性、动力性、共同演进性的原则,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从教育投入、教师、学生、教育结构等不同层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班.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红 《教育探索》2005,(6):114-115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场涉及政治、经济、化等社会诸方面的转型.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全社会都面临着价值观念的重建和群体及个体心理的重构,心理健康问题在转型期便凸显出来。就宏观来讲,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就微观而言.心理健康问题则主要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顺利转型,并有助于重构转型后的社会及个体心理.  相似文献   

19.
区域职业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论方面涉及对社区教育定义、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实践方面涉及宏观上对社区教育的掌握,中观上通畅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微观上关注社区学院在运行过程中的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20.
区域品牌建设实证研究——以福建省农产品区域品牌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近年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缺乏宏观统一规划和指导、思想观念落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规模过于分散和细小、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对于福建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宏观的规划和指导,搞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供应链体系;积极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等措施是福建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