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琼彦 《海外英语》2011,(11):269-270
房子是石黑一雄的小说《浮世画家》中的重要意象。小说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的社会状况及画家小野松尾的生活变化。作品中的房子是主人公小野松尾大半辈子的居住场所,但却不是他的情感归宿地。房子意象在石黑一雄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且与作品主题息息相关。该文着重房子这个意象子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2.
杨必容 《海外英语》2012,(8):201-202,210
《浮世画家》以主人公小野增二的生活为主要线索,记述了战后日本的社会状况。在小说中以房子为主的各种建筑意象贯穿全篇,该文据其在作品中的内在意义及重要性分列出三种:豪宅、左右宫和川上夫人的酒馆,犹疑桥和西式的公寓以及毛利君的别墅,并通过对这三类主要的建筑的分析来揭示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3.
根据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浮世画家》中小野的一生都在自卑情结的困扰中度过,小野的自卑感表现在多个方面。小野最初的自卑感来源于他成长环境中的父亲的专横和母亲的软弱,更深层次的自卑感来源于小野宣扬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思想的失败。小野试图通过过度追求优越感,逃离现实社会,来缓解自卑感,但这只是加重了自卑情结。最后小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失,超越了自卑情结,对晚年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以空间性切入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你好,忧伤》的小说文本,从而关注其与自由意识之间的关联。自由主题是《你好,忧伤》中的核心,空间表征对于自由主题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主人公塞西尔在外省度假别墅空间内的生活方式展现了战后一代自由意识的发展与时空观念的变化,安娜的到来将她所代表的巴黎上层社会资产阶级固有观念引入外省空间,两者针对“松林少女”的行为的观念冲突,凸显了战后一代自由意识的存在主义色彩。空间的营建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完善了人物形象的结构,体现了战后法国文学表征与历史、社会观念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籍亚裔作家中的常青树,辛西娅·角畑1989年凭第一部长篇小说《漂浮的世界》声名鹊起,被评论界誉为"日裔作家中的谭恩美",一跃成为第三代美籍日裔作家的旗手。该小说以一个早熟少女的视角描写了主人公12岁至21岁之间随家人开车颠沛流离于美国大陆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旅行文学传统出发,结合文学表象挖掘其叙事主题——作为少数族裔的日裔移民虽然历经浮世之苦,但他们漂于浮世而不忧、历尽困难而不悲。在空间转换中,日裔移民实现了"光滑空间"概念下的和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杨必容 《海外英语》2012,(7):211-212
《浮世画家》是石黑一雄较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该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该小说的叙事技巧,即意识流手法的运用,选择性叙事以及叙事中鲜明的对照手法,并从叙事技巧的分析来揭示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石黑一雄的作品《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尽》等都是书写记忆主题,通过记忆衔接过去和现在,记忆不仅叙述了主人公过去的事情也展现了主人公对待过去事实的一些看法和态度,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下的人们应该如何主动去面对过去的记忆。这三部小说主要以战争为背景,作者通过主人公碎片化的回忆,回溯型的叙述结构和身份建构避免了直接面对过去的灾难和痛苦,而是通过回忆反省自身,重新建构身份,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港剧的焦点离开了豪华别墅和半山豪宅,将目光转向香港的日常生活状态,并且观照普通市民的情感的时候,《香港爱情故事》火起来了。《香港爱情故事》一改港剧的王牌大戏商战剧讲述香港精英阶层的路线,目光转向了位于香港岛南区的瀑布湾,这里是全港有名的公共屋村——华富村。剧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草根港人在"缝隙空间"中的生活状态。高房价的重压下,人际产生了隔阂与疏离。但是,结局是大团圆式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守望相助。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6,(6):58-62
作为一篇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明显的小说,《解体》以"能体"的口吻,展现了一个因为社会转型而失业的画家从身体死亡到意识解体的经历。除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破除"癌症"的疾病隐喻外,这篇小说也表现出西西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观照。延续着西西小说中一贯的本土论述的线索,《解体》以身体场域影射香港社会,以"身体=空间地理上的香港""能体=意识形态上的香港"的隐喻建构,表达出对香港文化身份确立的当下和走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回忆过去"的风格。他的作品以主人公的回忆为线索,通过充满回忆色彩的语言和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主题,讲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日本故事。本文主要以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为例,通过作品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从个人创伤、家庭、社会等方面解读石黑一雄笔下呈现的日本战后社会景观,阐释作者对战争、族裔身份等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其小说《人鼠之间》中,通过对不同空间以及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刻画,细致且深刻地展现了孤立隔绝这一主题。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聚焦于小说当中的"现实空间"、"理想空间"与空间的"越界",分析其背后隐含的不同层面的二元对立关系、人物对和谐统一的追寻以及作者对于打破对立隔绝的探索与尝试。空间书写层层铺开,其所表达的孤立隔绝也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2.
《远山淡影》与《浮世画家》是当代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两部鸿篇巨作。作者都对主人公所生活的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着笔,如城市、公园、公寓等。以福柯权利与空间理论为指导,深入探讨主人公所生活的城市空间和居家空间,揭露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所构建的光怪陆离的权力场域,在空间规训系统与分配原则的作用下,将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全景敞视监狱”。  相似文献   

13.
《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形式展现了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时间的再现和空间的再现成为回忆与遗忘、并置与隔绝的载体。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动的方式再现了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时空体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时空体叙事的线性结构,将看似凌乱的"生活切片"或"存在瞬间"梳理成紧密相连、互相对照的整体,使《达洛卫夫人》成为现代主义小说时空体叙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孙优 《学语文》2014,(1):20-20
正《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逍遥"一词在《诗经》中也有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中的"河上乎逍遥"。而在《庄子》中出现更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对主人公住宅的内外空间进行了描述,这些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也作为时间的标志物存在,尘封着主人公的记忆,又与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紧密相联。叙述空间的展现突破了传统小说构建的形式和意义,心理蒙太奇手法、“模糊时间”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展现了小说独特的空间形式结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在其小说《10?章世界史》中用拼贴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历史的不可靠性。历史被个人化,艺术化,精神化了。文章着重提取小说第五章的第二部分,与巴恩斯一起品评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由于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和观者受时代与个人限制,被艺术化的历史事件,其"真实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相似文献   

17.
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描写了萨里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展现了独立后的印度在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状态。拉什迪通过小说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共存的社会。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构建的多元化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8.
安冈章太郎是日本战后"第三新人"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集中于对日本战后家庭生活的描写。《爱玩》《家庭团圆图》《棉衣和狗》是其家庭小说中的代表作。三部作品中的父子关系都面临着不同危机,从父子对立、到儿子试图确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再到儿子对父亲存在意义的再确认,安冈笔下的主人公在危机中由"幼儿"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9.
《住在火里的人》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马纳瓦卡"小说的第三部。小说中的"火"象意象具有双重象征含义:一是小说中的童谣所象征的充满痛苦煎熬的现实困境,令人想要逃脱又深感无力。二是小说中喻指的《金枝》中的神话学意象,在"火"的困境中只要保有檞寄生这一核心,便不会被火毁灭。"火"的意象层次丰富地展现了斯泰西的个人追寻和成长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和"生存"这两大主题的一贯关注。  相似文献   

20.
《十二国记》是根据作家小野不由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动画作品。依托原著小说恢宏的情节设定、丰富的艺术想象、精彩的奇幻故事,加上独特的画风、精良的制作、美妙的音乐等,《十二国记》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大动漫爱好者的追捧。从《十二国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动画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