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阶段,此时的文学思想观念包罗万象,层次丰富,既传承了儒家文化,还继承了六朝时期的审美文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与唐代的开放相比,宋朝的文学则更具特点,文学思想多以批判现实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政治功能。本文将对唐宋时期的文学思想进行相关研究,分别从唐代文学思想研究、宋代文学思想研究、唐宋文学思想比较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武夷文论是武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武夷文学家、文论家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美学思想所构成。武夷文论作为一种区域文学思想系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一隅。历史上的武夷文论家群体众星璀璨、著述丰赡、影响深远,尤其在宋代,武夷地区的文学理论批评成果丰硕、全国突出。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文学思想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杜甫的诗歌创作入手,以及其诗的有关论述,对其文学思想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审美观、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借鉴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杜甫文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揭示了杜甫的文学思想和他的创作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文学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因而在古代文论吏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原创性表现在自觉文学理论的创立、文学价值论、文气论、文体论、风格论等方面。曹丕的原创性文学思想促进了古代文论的发展,对后世文论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代作家除苏轼外,欧阳修对袁宏道的影响最值得引起关注。“崇欧”,既表明公安派的“宗宋”已走出其前期唯取法东坡的狭隘路径,也反映了公安派在更大层面上梳理文学传统、整合文学思想以抗衡复古派的强大阵势所做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欧阳修实为“参与”晚明公安派文学革新并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位重要的宋代作家,而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革新也因获得欧阳修等宋代杰出作家的文学思想、文学性灵的裨益而更具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杨惜、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思想是新文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不同于古代文论、近代文论而具有鲜明现代品格的文学思想体系,包含时代性特征、现代性内涵和多元性倾向,对20世纪文学观念、文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新文学的源头和生长点。因此,对五四文学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几年出现了一批新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的研究成果,在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中,大多以史为主,史论结合,宏观的、综合的阐述有影响的文学思想理论和创作形态。但一直以来,比较缺乏具体领域的专题性研究著述。许祖华教授的这部《五四文学思想论》,就是以专题思想研究的形式,对五四文学思想作的总体观照,构设出五四文学思想研究的宏观体系。著者以五四文学思想构建的“三个阶段”为理论起点,即批判、启蒙和文学的自觉阶段,并透视其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四个基本形态”,以本体论与本质论的“两个根本观念”为基点,阐发六大“文学思想论”,在宏观与微观的交融辨析中凸现五四文学思想的丰富内容,充分显示出作者对系统论和研究对象的独到理解和深度的透视。  相似文献   

8.
葛洪以杂文学为研究对象,“英异宏逸”是其持论的基本特点.其文学思想一是建立在文学进化观基础上的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包涵“玉辂基于椎轮”之审美进化论、“立言贵于助教”之以文载道论、“十尺之与一丈”之文德并重论的三个基本层面;二是建立在文学风格论基础上的以创作—接受论为核心的文章美学研究,包涵“精神布乎方策”之反映表现论、“穹隆取乎宏焘”之美学风格论、“伯牙永思锺子”之知音境界论的三个基本层面.这六个层面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汲取和扬弃曹丕、陆机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东晋文学主潮的反拨且向建安—西晋文学主潮回归的审美蕲向.  相似文献   

9.
李燕挥 《教师》2015,(4):26-27
朱熹文学思想研究近百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最早出版的研究专著是中国台湾张健的《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本书引证原著资料分析简明;钱穆著《朱子新学案》中亦有相关朱子文学研究的篇目;1994年吴长庚出版《朱熹文学思想论》一书,从许多方面对朱熹文学思想加以探讨;2000年莫砺锋出版《朱熹文学研究》一书,影响较大,同年李士金出版博士学位论文《朱熹文学思想述论》。阅读诸家研究,发现其  相似文献   

10.
1922年以后,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自己的园地》中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取代了《人的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文坛上泛滥的"文学工具论",坚持了文学的自身的规律.此外,这一文学思想的变化投射到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周氏"小品文"冲淡自然的独特风格.那些抒情言志的小品文与"遵命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是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的接受,促使他对传统的文学观念进行整合和调适,其文学思想由前期的功利主义转向后期注重审美价值的“情感论”。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前后转变是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典型展示。  相似文献   

12.
由《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集部目录出发,可观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汉代作为文学起步期,文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教实用色彩;隋唐文学全面繁荣,文学思想趋于独立近情;清代文学进入集大成的总结阶段,文学思想体现出理性正统化特点.由汉至清,中国文学及文学思想在总体走势上趋于进步,但无法从根本上脱离正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有关纯文学的研究活动未能成为经史之外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3.
"一代辞宗"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展示了他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的发展本以情变.文学创作与情志为本,六情是文学生命所在.他的"文以情变"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武帝萧衍是梁代的开国之君和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他的文学思想素以兼容并包、中允著称。然而,纵观萧衍的文论思想,在文学本质功能论、文质观、文学发展观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矛盾,梁武帝本人也试图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自身文学思想的前后冲突。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在风云变换中艰难地跨过了世纪的门槛 ,在历经西化 -苏化 -西化的循环后终于斗转星移 ,走出迂回 ,迎来了中国文学思想变革与创新的新世纪。回顾百年文学思想的历史 ,如何从中外交汇、古今杂揉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流变中找出其内在理路 ,从而梳理勾勒百年文心的发展脉络 ?如何摒弃政治斗争和社会发展史的思维模式 ,避免将文学思想史变成社会、政治对文学思想的影响史 ,找到文学思想自身发展的图式 ?这是文学批评史家、文学思想史家首先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在世纪末出现的回顾百年文学思想史的为数很少的专著中 ,…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文学思想是有关《韩非子》文学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研究较多侧重于韩非有关文学或文艺的主张,而对韩非散文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或者说其中所见之文学思想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不论。其实,后者更应是我们所关注的。以现代的文学观念去对韩非散文作全面、整体的分析与总结,可以从中抽象出一系列与传统文学理论以及现代文学思想相关的看法来,有关文体学、文学思维、文学形象、博喻理论等就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搞文学的人,当然得了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创作的规律是什么? 文学界长期来受“左”的文学思想的干扰。而“左”的文学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不准谈文学的特点、规律,否认或抹熬文学的特点、规律。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南宋名臣吴潜出身理学世家,以政名、文名继其家声。他的文学思想既得到了家学家风的浸染,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又能有所发展,成为振兴南宋宣城吴氏文学家族的杰出代表,也使宣城吴氏成为宋代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学家族。  相似文献   

20.
出土简帛文献和存世文献的话语系统表明,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早期文学思想中不乏一系列的二元互补的文学话语组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话语资源的多样化情形。强调功用的文学思想,成为诸多文学论题的纽带和关节,共同描摹出早期文学思想的功用主义色彩。同时,文学因素与文化因素杂糅共生、融合于文化场域而凸显文化价值。二元互补、突出功用色彩的文学思想是早期文学思想构成的内在语境,而杂糅共生、融合于文化场域而凸显文化价值的文学思想是早期文学思想构成的外在语境,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背景。以现有的出土简帛文献而言,为政治人生服务而不是为文学本体服务的文学思想,占据早期中国文学思想的主要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