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日据时期 ,台湾学生在大陆组织了各种爱国社团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爱国运动 ,台湾学生的反日爱国活动与大陆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相互支持与配合 ,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儒生不仅在思想上坚决反对割台,并实际参加创建台湾民主国和武装抗日斗争。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坚持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和以强烈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对中国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赖和散论     
赖和散论郭蕴斌一个世纪前的1894年,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就在这年的4月25日,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作家和诗人赖和在台湾省彰化县诞生了。他真乃生不逢时,出生的第二年,一纸《马关条约》使台湾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赖和,本名赖河...  相似文献   

4.
《马关条约》曾规定朝鲜为“自主之国”,但战后十四年,日本就吞并了朝鲜。条约规定日本勒索中国银2亿库平两,日本则通过所谓库平需实足色、银镑兑换比价、驻军等手法,又多向中国勒索8350万两(含“赎辽费”在内)。日本强占台湾五十年,给台湾带来的不是“东洋文化”,而是暴虐统治和疯狂屠杀,日本殖民侵略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5.
台湾著名爱国历史学家连横从小就以著台湾史为己任。他虽身处日本殖民统治的环境中,但却始终坚持信念,孜孜不倦,用十多年的时间著成台湾史学巨著《台湾通史》。《台湾通史》是连横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艰辛付出,也寄寓着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文章从《台湾通史》的写作动因、写作过程两方面对《台湾通史》的写作进行了考察,并就《台湾通史》的成就及连横撰述《台湾通史》的艰辛付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置政治机构和军事驻防;明代,台澎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前沿;清政府在台湾设省之后,台湾有了更快的发展,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民国时期,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收回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事实,也是早已确定的国际法规范。  相似文献   

7.
1895年4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从此,台湾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亦随即展开.  相似文献   

8.
1874年日本对我国台湾的侵略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日本侵略台湾的动因,除觊觎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饶的物产外,通过对外侵略逐步摆脱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控制,同时转移内乱,也是日本政府侵略台湾的重要原因。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和怂恿,对日本侵略台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沉沦》、《沧溟行》和《插天山之歌》三个长篇组成的《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著名乡土文学大家钟肇政先生的长篇代表作。这个三部曲以巨大的历史跨度,雄浑的思想气魄,艺术地再现了台湾人民开发宝岛、反抗侵略的斗争历史,生动地描写了台岛的绮丽风光和淳朴民情,真实地刻划了代代相传的台湾人的艺术形象,为甲午战争后五十年的台湾历史状况和社会生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记录。这个由台湾作家创作的反映台湾历史生活的长篇的问世,的确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0.
肖红通过《生死场》、《王阿嫂之死》、《呼兰河传》等作品广泛而真实地再现东北妇女在封建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受的不幸与苦难,歌颂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这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中外文化对她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蔡培瑜 《教育与考试》2012,(3):63-67,91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学校的创立具有浓厚的殖民目的,主要是日本人统治经营、经济开发和军事需求的考虑,台北帝国大学的成立即是如此。台湾人进入台北帝国大学的机会受限,高等教育多由日本人垄断,但其办学规划、讲座学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的体现,对光复后台湾的大学教育深具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台湾民进党当局执政7年多来不"拼经济"反"拼军事",从改造军队抓兵权、对外军事关系联盟化、大批军购扩武库三个维度加强军事实力,与"台独"分裂活动遥相呼应.台湾民进党当局不顾一切"拼军事"是与祖国大陆武力对决的姿态,表明其"台独"意志在增强,"台独"的危险性在上升.  相似文献   

13.
日据初期,为达到巩固台湾殖民统治秩序、掠夺台湾经济的目的,台湾总督府第三任(1898-1906)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延续、军事的后援,对草创期的台湾殖民地初等教育进行了大力整备,设立小学校、公学校及蕃童教育所,施行三轨制差别教育,奠定了日后台湾殖民地初等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s localisation endeavour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localisation movement as a way of reimagining meanings of Taiwaneseness constructed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It focuses on the xiāngtǔ (nativist) literature movement in colonial Taiwan in the early 1930s that was initiated by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to create real Taiwanese literature on Taiwan and for the Taiwanese masses. Besides being a social education initiative to improve Taiwanese mass literacy, the xiāngtǔ literature movement was a localisation effort to reform Taiwanese language and preserve Taiwanese culture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reform discourse made a turn towards specifically Taiwanes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stead of pursuing modern Japanes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were the then available cultural impulses in colonial Taiwan. Local Taiwanese language and folk culture were essential curricular materials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agenda that created particular meanings of Taiwaneseness for colonial Taiwan.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日本曾多次侵犯台湾,都被明朝军民击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事实力增强,侵略性高涨,在美英等列强支持下,日本大举侵略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使腐朽的满清政府战败割台,日本对台湾实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证明了一条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强国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The eight-year-long period from Japan’s initiation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in 1937 to its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in 1945 forced Japan to invest its nation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in the war. In addition, in the name of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Japan initiated its assimilation and Kominka (Japanisation) policies (皇民化政策) in the colonies Korea and Taiwan. Japan used education as a tool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over members of society, and attempted the frequent use of Japanese and Kominka (皇民化) in daily life to penetrate the awareness of people in the colonies. Japan also started to enforce various assimilation policies. A comparis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Kominka policies (皇民化政策) in Taiwan and Korea shows that, in terms of school admission rates and frequency of use of Japanese, the proportion of school admission rates for frequent speakers of Japanese to primary education in Taiwa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Korea. Moreover, in terms of primary education, national schools were implemented in both Taiwan and Korea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chool Order” promulgated in 1941. Japan made use of the term “education equality” to win people over. In fact, it aimed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Kominka (皇民化), the education of militarism, and to force the Taiwanese and Koreans to become “imperial citizens” loyal to the Emperor. Japan’s ultimate objective wa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met military needs for civilian and militar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从其“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三条“不变”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不变的规律,中国必须围绕自身国家利益制定对台工作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借助于“大两岸”(中国—美国)关系推动“小两岸”(大陆—台湾)关系的发展,要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加大两岸经贸整合,最终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8.
明郑至日据前期,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的增加,台湾在文教事业获得一定的发展,发展历程上大体经历了“开创-发展-转变”三个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背景下台湾统治当局的教育举措及闽人移民知识分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以长老会为中心分阶段考察了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合的政治态度,认为教会在日据初期就认同了日本人的统治,并且在日据50年中一直置身于中国人民抗日活动之外。同时章进一步指出,教会的这种立场与教会在清代的经验、教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教会“本土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对台湾部分地方进行命名,体现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因缺粮,郑成功命令军队屯田,其军队编制成为部分屯田地区的地名。郑成功逝世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采取用郑成功的名字、官职、尊称等来对地方进行命名。考察台湾地名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郑成功是对台湾地名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其中也体现了闽南文化与台湾地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