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材中,编者编排"天涯赤子心系中华"板块的三篇文章均出自台湾作家手笔.这种浓浓的乡愁,源于文化寻根,是中国人延续千年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因此,我立足于"回归文化本位"的论题,由豆腐作为切入点,漫溯到"文化领域"开掘"华人寻根"的本质,最后延伸到当今"祖训家风"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人到中年》和《冈底斯的诱惑》这两个文本是处于新时期两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作品.从其创作方法、小说观念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学从意识形态普遍化到反抗意识形态,从寻找历史主体到个人化写作,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乖巧、有的叛逆、有的忧郁、有的顽皮……个性迥异.作为班主任,是嫌弃"差生"、偏爱"优生",还是"不抛弃、不放弃"?对此,有的班主任是嫌"差"爱"优",但我是"不抛弃、不放弃",因人施教,全面关爱.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内容题材、思想主题、叙事技巧都显现出依附于文学的倾向;而作为时代文化主流的电影也使文学的思想观念和表意策略得到深刻的转变.与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并轨",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从荒芜走向繁荣的主要动因.而文学、电影二者在"寻根"上的契合则展现了新时期的中国文艺追寻民族特性、反映民族时代特征的探索轨迹,并预示着中国民族文艺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济公》里面有一首歌叫《一半脸儿》,我觉得最 有意思了。我爸爸稍有不同,他是"一会儿脸儿阴,一会儿脸 儿阳"的"阴阳脸"。 爸爸在检查我作业时,脸上的阴阳变化最多了。一会儿 "多云转阴",那一定是看到了本子上的几个红叉;一会儿 "多云转晴",那保准是我连得几个优。要是我考试得了双百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远离了时代政治、经济环境,把目光转向自然和民间,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中展现"人"的生命状态,并对影响着中国人的那些古老的价值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总体上看,寻根文学所关注的是体现着一定文化精神的"人",作家们在远离了时代风云的同时,也远离了人的现实生存.因此,寻根文学在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后,逐渐走向消退,让位于更加接近生活中"人"的真实状态的新写实、新现实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5,(32):47-48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三篇看下来,气息上,更喜欢《今夜》,但我也老老实实地跟编辑说,有些地方没有看懂.但看明白的句子都比较喜欢,比如"今夜之前/萤火虫被顽皮的孩子/扯了翅膀/于是不肯放光",这种理所当然的"逻辑","海岸上面的飞鸟/死了也有名字/叫他们黑线/天空的睫毛罢了",这种突然的比喻和淡然的语气,还有把石头比作铁块这样看似平常实则难得的想象力.说花朵的脸上仍旧是"粗俗的美好/和愚蠢的天真",下词也比较"狠",这让我觉得作者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被一般的审美观框住.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新时期文艺发展史上最热闹的岁月: ——1985年,“寻根文艺”的理论宣言《文学的根》在《作家》4月号发表,当年接连推出寻根小说《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一时间寻根文艺成为热门话题,其影响余波直到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我刚刚为韩延明、徐愫芬合著的《大学校训论析》一书写了"序言",听说该书正在付梓,近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6月,我到北京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加强新时期社团建设"研讨会,韩延明教授又把他的另一力作《大学文化育人之道》(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稿交给我,请我作"序"。看  相似文献   

11.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文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13.
一、"编"的内涵 "编",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广雅·释器》称:"编,绦也",绦,就是丝绳.到后来,就用丝绳把竹简顺次排列起来成书简,称作编或编次.《孔子家语》:"删诗述书,定礼礼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字典》:"收集材料,以编成书."可见,"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编辑是一种文化活动,处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编辑的内容具体是指:制定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几个方面,这是广义的"编".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把躯体分为内在躯体与外在躯体。"我与他人"成为构建内在与外在躯体的重要参与因素。而在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中,人群又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巨大躯体"。躯体和物质世界具有天然的开放性的交换关系,躯体成为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沟通的中介。巴赫金所阐释的"躯体"是一种价值向度上的"躯体",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重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着对文学艺术一般规律的深刻揭示,对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创作目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就要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地创造性地学习《讲话》的基本精神,用以指导当前的文艺工作,促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然而,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二者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而且两人的文学观念与选文标准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而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文心雕龙》之学"终究以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郑万隆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以去政治化和去文人化的话语方式,将目光投向民间日常的经验世界,投向民族传统文化。旨在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从创作的发生到观念的自觉再到形成潮流并达至高潮,几乎只在三四年间,但它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韩少功的《爸爸爸》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5,(35):47-48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这次三篇都很出色,又各有特色.《奶奶与猫》看下来,当然首先你会看到作者对猫的描述、猫对奶奶的感情,但到了最后,你会发现,文章写的不仅是老猫,其实还有奶奶.奶奶和老猫形成了人和动物的对比,奶奶养的猫正在老去,奶奶也正在老去.老猫非常依恋奶奶,奶奶也依恋老猫,奶奶"与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时不时瞅两眼猫".倒数第三段,作者说"我发现,椅子上铺了一个棉垫子,是我小时候的棉袄",这句话不露声色,说明奶奶已经把老猫当作了亲人,老猫是奶奶对儿孙之爱的情感上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9.
全世界华侨,包括华裔和海外华人,估计有五千万人以上.他们在当地"落叶生根"而不忘到祖国来"寻根".21世纪是一个全世界文化蓬勃向上的时期.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学然后知不足",他们要求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畅览华夏文化的宝库.他们都忙于自己的事业,业余时间有限,感觉华文艰深难学,不容易进入宝库的大门.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个只穿白色棉布衬衫的男人,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忧郁,很干净……"某天,好友将这段得意之作递到我面前,满怀期待地想从我口中套出几个赞美之词。"哇,我的妈呀!"当我的目光一看到"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