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一、高中图书馆工作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1.高中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主要是从校园文化“物”的方面来讲的。校园文化“物”的方面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其中文化设施中就包括图书馆。因此,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形式。2.图书馆文化工作是校园精神文明与文化的象征不管从文化的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看,高中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充当着一个特殊角色,占有独特的地位。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方面,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服务营造一种浓郁独特的文化氛围,它是物…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表现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先进化在建构校园化过程中,通过化实践逐步积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凝聚在校园物化的设施中.形成一种校园的化精神。校园化精神是学校师生所共同推崇和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它是校园化中最根本的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校园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校容的美化、设施的配置、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师生的活动、艺术的感染和精神的凝聚。一年多来,我校围绕进取型校园化建设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从高校校园化的内容、特征和主要功能来认识师范院校校园化建设对创建“明校园”的重要推动作用。高校校园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化、组织制度化和学校精神化。其具有三个突出的功能:(一)开发学生智力和提高学生科学化素质的功能;(二)渲泄情绪,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三)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结合过去师范院校开展校园化活动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校园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化的品位,把校园化建设纳入“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系统工程中,努力做到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立足实际,及早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与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及“信息资料中心”对推动素质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图书馆建设,构建数字信息化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应大力推进以设施现代化、馆员学者化、服务社会化为主体的内涵建设,挖掘并拓展图书馆的隐性职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新办高职院图书馆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新建图书馆尤其是新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设的若干方面进行了探讨,特别对现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图书馆内部设施的构建,现代图书馆尤其是高职院图书馆的馆藏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高职院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虚拟图书馆,这种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是“小小藏书库,大大阅览室”。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在校任务不仅在于掌握具体知识,更在于全面提高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图书馆环境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图书馆是校园重要建筑之一,高校图书馆的环境主要包括馆容馆貌和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无论哪一所大学,最漂亮、最引人注目的都是图书馆,美观而典雅的外型,优雅和谐的周边环境,富有科学文化韵味的室内设施,功能齐全的微机检索  相似文献   

8.
"校园一卡通"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字化校园”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校园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重要手段和介质之一,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切入点。本文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框架四个方面对数字化校园与“校园一卡通”建设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校园化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化现象。它包括信仰、观念、道德、宗旨、目标、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育人环境等。校园化大致可分为隐性化、显性化和制度化。一般来说.校园化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状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校风校纪和校容校貌。校园化推动精神明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化的内涵,高校图书馆在校园化建设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以及图书馆员在校园化建设中应强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陈晨 《教师博览》2021,(3):71-72
笔者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校园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物型课程理念,夯实校园物型实境,提炼校园空间哲学,整合学校教育元素,努力构建以“物道、物理、物情、物趣、物行”为主体的“五物并举”的物型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学习、情操、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推进物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园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先进的校园化有助于展现高校的对外形象,形成高校的价值认同,加强学生的校园归属,发挥高校的行为导向。在新时期,我们对高校校园化应定位在知识、创新、学习、团结上。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要实现化的跨越式发展,二要寻找现实和历史的支撑,三则要变“校园化”为“化校园”。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实行人本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在21世纪的一个发展方向。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实质主要指管理者在坚持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采取的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现代图书馆管理人本化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读者服务的人本化:二是图书馆内部管理的人本化,“读者第一”、“馆员第一”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包括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和高校外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其中,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主要由高校内部有形环境(或物质环境)和无形环境(或精神文化环境)构成。校园有形环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楼、图书馆等各种建筑设施的布局,学校的绿化环境,以及教学科研设备水平和体育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环境”。校园无形环境包括以校风、学风、班风和师风为主的内部组织环境;师生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信息环境以及集体和个人的心理环境等。它是校园环境中的隐性的非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探索》2006,(9):F0002-F0002
泰来三中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普通高中。校园占地10万m^2,建筑面积2万m^2。1997年,学校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本着“改革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设施齐全。  相似文献   

16.
校园既是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社会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于是,诸多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专门请园林专业人员对校园的绿化进行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和美化,使校园四季有花,四季常绿。对校园清洁作硬性规定,以保证校园的整洁。为办公室、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升降式桌椅和放置东西的壁橱,以保证其美观。  相似文献   

17.
培育“以德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进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品性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现“以德育人”的必要条件。培育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以德育人”的必要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主要包括校园的教育设施、活动设施、生活设施等。培育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一方面,要努力通过物质环境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如造型优美的建筑物,协调的装饰,与绿树、鲜花、景观相映成趣;用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格言装饰校园,让“名言警句”时时贴近师生的视野和…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易华 《教育探索》2002,(5):105-107
校园化建设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建设。本旨在回顾高校校园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总结经验,以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校园化建设的发展,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领导、优化育人环境和建设具有个性特征校园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浅谈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英 《青海教育》2006,(1):23-23
“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是师生在特殊的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它在整个精神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而集教育、学术、化功能于一体的学校图书馆,更是责无旁贷地要为建设好校园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世俗化”对校园化的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抵制“世俗化”不良倾向对校园化的冲击,加强校园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