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一、选择题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回答1~3题。1.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3609~4080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A.大汶口晚期B.夏朝C.商朝早期D.商朝中期2.“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3.下列关于青铜器铸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青铜铸造是夏、商、周三代手工业的主要部门B.商、西周青铜器产品只供国王和贵族使用C.商朝早期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  相似文献   

2.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史》教科书上,在第二章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谈到商的兴衰时有这么一段话:“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殷朝。”  相似文献   

3.
殷墟,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或“殷”。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史称“殷朝”。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从今天曲阜附近的“奄”迁到“殷”。此后将近三百年,殷一直作为商朝的都城,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纪时,商纣王昏庸无道,众叛亲离,周武王起兵伐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商朝灭亡后,小屯一带的繁华不再,逐渐荒芜,后人称“殷墟”。过去的分分秒秒都已成为历史,珍惜现在,为我们的历史有关这一古都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89…  相似文献   

4.
现在很多研究生、博士生都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早已从“不能说的秘密”变成“公开的秘密”,甚至许多导师都已默认或默许。虽然,一个称谓的变化本不能说明什么,但在当前严峻的学术形势和含混的学术氛围下,这一变化令人寻味:从“老师”到“老板”的变化,恐怕不仅仅是名称、称谓的简单变动,而是深刻反映了当前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如果我们还能记得“老师”这一称谓曾是何其庄严,而“老板”这一指称又曾是何其声名狼藉,那么再联想起现在它们位置彻底置换,我们就会体会到:这种对于导师揶揄的称谓,  相似文献   

5.
“姑舅”是河湟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称谓,其义项主要包括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称和年龄相仿者之间的互称两种。河湟“姑舅”称谓是古代“舅姑”、“姑舅”、“姑”、“舅”等称谓的现代遗留,后来在拟亲属称谓制度的现实实践中,“姑舅”称谓的指称范围不断延展、扩大。  相似文献   

6.
“学生”考     
汉代以前受教育者称“弟子”,东汉末年出现“太学生”的称谓,魏晋时期“学生”成为指称在官学领域受教育者的通用词语,到宋朝,“学生”所指扩展到官学之外的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7.
致歉言语行为的主体包括致歉方和受歉方。他们都是各自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的复合体。在致歉言语行为中,致歉方为扮演好交际角色,在兼顾自己社会角色的前提下,十分关注称谓表达。致歉方对受歉方的称谓主要表现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指代称谓和姓名称谓。致歉方的自称主要表现为贬损的自我指称、正常的自我指称、模糊的自我指称。  相似文献   

8.
关于商丘地域文化的称谓,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科学的文化命名.商丘是商部落的发源地、商朝的建立地和商业的发祥地,商文化是商丘最重要的文化品牌;同时商丘是西周分封时宋国的受封地,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宋国文化是商丘在全国叫得响、人人共知的又一著名文化品牌,因此,用"商宋文化"来命名商丘的地方文化不仅恰如其分,又具有唯一性,是商丘地方文化的确切称谓.此外,宋国是以商朝后裔的身份和地位被分封的,在某种程度上,宋国是作为殷商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的,但它又发展了殷商文化,商宋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扩而大之,整个商丘地域的历史文化,都可称之为商宋文化,它们都与商宋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商宋文化发展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9.
<正>谦辞、敬辞因二者通常搭配使用,故常被人们以“谦敬辞”合称之。虽常见于古今中外的语言交际之中,但与其相关教学问题却探讨度有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上的遗憾。一、溯流寻源“谦辞,即故意以轻贱的称谓来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事、物,以体现对他人尊敬的一类词……敬辞,以高贵、尊敬的称谓指称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人、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说明一些指称社会现象的词语的历时性变化,释义时采用了点明其时代特色的说法,即常常以“旧时(指、称)”“旧社会”“旧俗”“古代”等作为解说的标志,本文统称为“旧时”义。由于该词典的权威性,中学语文教材(按:2000年4月1版)就把这类解释大多移用过来了。这里分作称谓、名物、事为三类,各举数例加以讨论(例句后括号的“初一”“高二”是初中一册、高中二册的略指,余类推。其后是课文篇名)。一、称谓。这些词语指称的对象现今大都存在,其“旧”的属性在社会生活中已经  相似文献   

11.
殷墟甲骨文中有"逆"字,罗振玉较早释出此字.从词汇学角度,在现有释字水平的基础上,对其用义及相关语词进行系统整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商贾词汇系统主要由以“商”和“贾”为主的两大“同语素词语族”组成,它们分别与先秦商贾语义系统的12个义位相对应。词符化过程中由于“二次分类”、理据凸显及类推等种种原因形成了两个系统既相对应又相交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伏羲至少皞为“民神不杂”时期,少雌世衰为“神民杂糅”时期,颛顼“绝地天通”(禁绝蚩尤下凡)后又恢复“民神不杂”时代。商代晚期武乙前后,天帝开始远离人王,到商周之际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正式结束。  相似文献   

14.
“帝”字解     
在中国古文化中,"帝"字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帝"字在甲骨文中的原始构成和它的原始意义持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因为解释不同,自然会影响对黄帝身份的分析和确定.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神话比较的方法,综合、剖析了各种资料,对"帝"字的原始构成和原始意义,对黄帝的身份,做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15.
《尚书》记载了从尧舜至春秋秦穆公时期帝王的蘑大政治事件,从中可以洞见周代人的天命观。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对天命有着绝对的敬畏之心,同时周代天命观义注入了特有的忧忠精神,认为天命不可一味地相信。周人认为天命是以小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德”是上天选择人间代言人的标准,而“德”的核心在于保护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有关古文献和四川方言的考察,认为东汉纬书《尚书帝命验》中"雄起"一词就是现代四川方言词"雄起"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商代虽已进入文明时代,但商代社会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为基础的。族权在商代政治中占有突出地位,是王权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王权起制约作用。到商代晚期,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才逐渐摆脱族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妲己本事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封神演义》中妲己形象的发生进行了全新的考辩。认为妲己入宫,本是以姬昌,苏护为首的反商集团所策划的美人计。事情成功后,迫于当时舆论压力和政治需要,周朝统治集团又不得不将妲己牺牲掉,以洗清自身。而所谓妲己乃千年狐狸所变,不过是他们洗清自身而采用的一种巫术舆论。由于周的统治时间太久,遂使妲己的本事湮灭千古。  相似文献   

19.
“上/下”的不对称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体现,在意义上也有所体现。“上/下”又是对称的,主要体现在表示方位、人物、范围等方面。总之,“上”出现的句法环境要多于“下”,所以“上”是一个高频词,而“下”是一个低频词。  相似文献   

20.
"白"以"日光"为本义,从商代就开始抽象为颜色词,并逐渐成了白系颜色词的上位词,又由于通感隐喻的关系,"白"还产生了许多颜色文化含义,因此也是汉民族五正色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