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框架中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均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在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忽视了思想认识的训练和自身素质的磨砺。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教学中,指导作文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他们表达思想观点和心灵的手段。从而把写作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中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展示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2.
邢洁 《现代语文》2013,(6):139-140
中学作文教学需要"真"的声音,正是面向这个"真"字,作文课堂教学需排除虚假,摒弃教条,拒绝僵化,从而倡导一种回归本真的写作教学。所谓"本",是以人的言语生命为本;所谓"真",是真实、真切、真诚、率真。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本真的写作教育目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写作中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书写生活,更好地实现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切实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8,(A3):26-2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这种教学理念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生活和激发写作激情放到首要的位置,并把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宗旨。"因此,善于激发学生"攫取生活材料"和"产生写作激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的真正入格首先不是方法等"技术"问题,而是正视作文是生命行为的问题,不能见文不见人.要承认生命,因为那物化形态的"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文是生命灵动的凝结;要尊重生命,以生为本,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还作文以童真、童趣;要关注生命,跳出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文为本的"怪圈",纠正学生本体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白丽萍 《生活教育》2014,(17):116-116
正从2010年起,我们在榆次新东方学校进行建立"语文教育实践实训基地",进行"生活作文"研究。我们一直认为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作为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再恰当不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就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和情感表达。所以,我们认为"写作即生活"。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活时时处处有写作,二是写作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对生命的心灵观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研究对"生命"和"生命教育"严重缺失,语文教育由于应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鲜活感和生命感.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唤醒生命意识,构建回归生活的语文课程生态观;唤醒课堂情绪,构建自主建构的语文课程学习观;倡导"生命关怀"告别"宏大叙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语文的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能力实际就是守护自我生命、关怀自我生命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在课程标准解读的精神指引下,教师应该回归作文教学的本原,通过有效的教学与评价,让学生在生命感悟与体验中,涵养写作兴趣,培植写作动机,积蓄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刘禹锡有句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作文教学"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阅——教师讲评"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作文兴趣的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运",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创作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写作时缺乏素材;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践,远离学生生命主体情感抒发的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将写作由"教学之需"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之需",变"被写作"为"主动写作",应松开命题的"金箍",调整写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改变封闭式的写作方式,更新批改与讲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析"题""审清题目,明确要求",是中考作文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果是"命题作文",一般要明确两点:一是"写作对象",二是"写作题眼",即文章的写作重心。如"共享生命","生命"是写作对象,"共享"是写作重心。如果是"材料作文",先要明确本"材料"有几个感想点,俗称"感点",然后找出"倾向性"感点,确定写作的对象。如果是"话题作文",则首先要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以自己的形式演绎着生命活动,注入生命活力的作品才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则是作者生命的延续,写作就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学生的作文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主体积极参与写作.作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的体验、记录和诠释.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71):27-28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充分说明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但这些年在校园中却屡屡出现许多学生无视生命,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异常现象。作者针对部分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现状,论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可行性,从文本阅读、课堂讨论、作文写作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和敬畏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在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在教育被大量记忆性知识充斥的状况下,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基本使命。教师的教学思维要转变,从专注"教"到关注"学":即侧重学情分析,把学生的困难与问题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要转变:学生转变以往"被动接受"的意识让写作成为"生命成长"的过程,提升自我作文习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的价值观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高度契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尊重和热爱生命,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积累素材;唤醒和激活生命,充分利用教材;敬畏和点燃生命,创设写作情境。利用记叙文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其在记叙文写作中真正做到求真、向善、尚美、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王小玲 《快乐阅读》2011,(2):113-114
课改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即要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说话和写作探寻真理的天堂。那么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照葫芦画瓢,更是教给学生一种写作的技能,一种遇事会运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所感所悟,以文章的形式不拘一格地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20.
"生态作文"倡导"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生命",探究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写作对象,生命活动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写真实生活,展生命轨迹.本文笔者就原生态习作题材的选择的方面,谈谈在生态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