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今。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中华民歌,却缺乏滋养其蓬勃发展的土壤和氛围,大量反映历史故事、人物和人民生活的民歌正逐渐被人民所淡忘并失传。笔者通过将民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民歌的好奇和兴趣:让他们感受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歌歌词、曲调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之情.让民族文化在民歌学习中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2.
李征 《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27-128
羌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历史悠久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羌族民歌与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的直接表现,饱含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盖了羌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羌族民歌的保护与羌族文化的传承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民族发展依赖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主义精神。我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要想传承发扬音乐文化乃至其他传统文化,就要从小学阶段开始重视音乐教学。音乐教育是促进传统文化传递的重要路径,传统音乐教育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民歌进课堂,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民歌教学为切入点,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实践。从感、歌、创等方面优化民歌教学效果,加强民歌教学实践的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4.
民族性是民歌的重要尺度,壮族的民歌主体称为壮欢,壮欢歌手存在现状是壮族民歌传承状况的反映。以柳城县太平、冲脉两地壮欢歌手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壮欢传承总体状况呈衰微之势,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明显,传唱水平降低、内容简化等问题;意识形态影响、大众文化冲击、民族语言运用减弱、文化功能转变、民族文化认同淡漠是壮族民歌传承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民歌是裕固族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元素和标识。音乐社会学作为对社会现象的音乐的研究,或作为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对裕固民歌的传承、传播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裕固民歌的音乐社会学特征和价值主要是涉及传承、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民歌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更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当前,民歌教学已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成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民歌教学,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歌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民歌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彩的风貌,独特的文化属性,多元的文化功能,和极其深厚的作品积淀.中国这个国土广裹辽阔,自然环境差异极大.自古以来民族文化构成极度复杂的国度,其各时代与地域的民歌文化的形成、发展、交融与变迁促成了民歌独有的文化特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今中国音乐界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莽人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的一个族群。莽人民歌是莽人口传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莽人民歌是莽人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和进行社交的重要手段,其构成主要有酒歌、情歌、儿歌、怀旧歌、结婚歌和丧葬歌。莽人民歌具有民族文化性、生活性的特点,莽人文物遗失殆尽,文化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对莽人民歌等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提出三点建议,即保护和培养莽人文化传承人,征集莽人民族文物,加快莽人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畲族民歌对汉族《史记》《诗经》等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传说以及赋、比、兴基本手法与重叠的表现形式作了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汉族文学作品的同时,畲族歌手注重依据山区生活环境,让畲族民歌突出本民族生活地区的新亮点。畲族民歌对汉族文学作品的借鉴,使畲族民歌更加富有文学、民族、政治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瑶族是我国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具有丰富的民族地域性文化,民族声乐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针对瑶族民歌,分析了该民族的声乐表现,并且简述了这一文化的传承创新,目的在于推动瑶族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口头创作的音乐形式,其蕴含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深刻思想和炽热情感。但由于民歌距离现代生活较远,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关注和学习地方民歌,部分地方民歌甚至面临失传的窘迫境地。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笔者即从初中音乐教学入手,就学生民歌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浅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造成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湖南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宝贵的非遗文化,当前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文结合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非遗保护措施,对土家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发展,环境变化,改变了草原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长调民歌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成分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中,站在民族文化弘扬的角度,就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进行深入思考,开辟长调民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民歌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民族精神、凝聚着集体智慧。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具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本文中,教师在民歌教学通过比较学习,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特点、演唱的风格、民歌的韵味,把握住民歌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树立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在生产劳作以及与自然进行抗争的历程中,以音乐的形式形成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个性的民歌.但是由于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文化同化,后继无人,严重影响着未来地方民歌艺术的发展.少数民族地方民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未来需要不断的突破目前发展的困局,让其能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弘扬民族自身的文化和文明,成为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璀璨之星.  相似文献   

16.
李鑫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00+202-200,202
本文通过近年来原生态民歌热的角度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进行阐述,进一步了解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状态;通过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特征的分析,加深了原生态民歌对民族,地域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也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作为马山壮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因适应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而被传承至今。从文化生态的视野探讨了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而揭示其对壮民族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巢湖民歌在原生语境下的生存现状和社会功能,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记录并分析了巢湖民歌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音乐生活,并且阐述了巢湖民歌在民间礼俗中的传承以及传承主体的生存现状。指出民间礼俗用乐所获取的显性的经济报酬以及身份认同等隐性的经济地位是支撑巢湖民歌传承的主要方面,应该对传承人及其音声技艺生存的文化空间采取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精粹,陕北民歌作为主要的音乐构成,是我国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情怀.陕北民歌通过歌唱的艺术形式较为典型的勾画了陕北人民的生活色彩和内心世界.用极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轻快明亮高昂的风格吸引了大批量的观众.表达了陕北人民质朴纯真的内心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的现实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对这一作品进行简要赏析,对陕北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来表现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实现优秀民歌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歌曲是中国最早的音乐门类之一,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在传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虽不是专业的音乐门类,但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歌在本质上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创新中成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贵州民歌曲类样式繁多,词曲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歌唱时体现了贵州人民真诚、豪放的真实情感;湖北民歌比较注重原始创作,但也不乏创新。本文对比了贵州和湖北民歌艺术特色的差异,体现两个地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