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娱乐性"是阳戏表演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具体体现在阳戏喜庆娱人的表象、丰富的娱乐性内容、取乐逗笑方式多样三个方面。演出阳戏既为唱颂愉悦神灵,又为娱乐观众,有着娱神、娱人的双重功能。民众既能实现对民间神灵的祭祀,又能满足他们艺术审美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2.
闽南古代宗教戏曲与鬼神信仰的密切因缘,导致其发生了某种衍变:在功能上,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娱神娱鬼兼娱人的审美性;在类别上,产生了打城戏这一独有剧种;在演出结构和文本结构上,形成了戏仪交错融合的形态;而在表演者的构成上,则往往直接由僧道表演。  相似文献   

3.
公案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题材之一,公案戏在元明时期已经被视为元杂剧的一个重要门类。本文着眼于从《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所存剧本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叙事单元的公案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解读其中的公案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5.
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是研究太原地区戏曲活动的重要参考文献,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认为其有三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记载的演戏情况、戏风戏俗,反映了当时太原地区戏曲的繁荣盛况;二是记载的演戏筹费模式,对考察当时的演剧戏资体制有很大帮助;三是反映了刘大鹏的戏曲态度,他虽遵礼重俗,对戏曲的礼乐性质有明确的体认,但是其内心深处却认为演戏是声色之娱,至多有点劝惩功能罢了。  相似文献   

6.
要求现代戏的表演要"生活化",摒弃程式化,这是现代戏与程式化相互融合的纠结所在。中国戏曲程式化是其灵魂。程式化是戏曲的代名词,换句话说,没有程式化就不叫"戏曲"。程式是在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的互动逐渐建立起来的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是演员用以表达戏剧内容的特殊语汇,同时又是观众用以理解和接受戏剧内容的特殊途径。生活在发展,在改变,所以戏曲程式也应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7.
婺剧传统剧中的"聊斋戏"虽然数量很少,且与《聊斋志异》中的原著相比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艺术特色鲜明,令古典小说与地方戏曲的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婺剧"聊斋戏"作品可以给当下的婺剧传承与繁荣,尤其是古装新剧创作以有益启示,如从古典小说中选择合适的原著进行创编,改编要突出婺剧的地方戏曲特色,主题内蕴要符合当代观众的接受需求等。  相似文献   

8.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以明道说的局限性很难摆脱文学为政治现实服务的教条化和功利性品格。韩柳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俳谐作品,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认同并且发展文章的审美娱戏功能,他们认识到这一功能能否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对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有重要影响。韩愈提出"以文为戏",柳宗元积极响应,提出"奇味说"。他们努力使文章达到这样的境界:在负担载道使命的同时,亦能为人的情志服务。  相似文献   

10.
京剧是以徽剧为戏母,兼容昆曲、越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最终而成的"国粹",是全国戏曲门类中影响最广、观众最多、剧目最丰富的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鸡是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司空见惯的小动物,活泼有趣,惹人喜爱,一旦与戏曲结缘,虽然往往是虚拟的,但由于演员借助于戏曲的唱念做舞,就情趣盎然,不同凡响。呼鸡出性格反映农村题材的戏,常有老年妇女呼鸡的情节。"咯咯"的呼鸡声,出情出戏出性  相似文献   

12.
明代文人笔记的戏曲资料,是我们认识明代戏曲乃至明代社会的有力证据和依傍。它们展现了戏曲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一是大量有关优人以戏讽时事、谏君主的记载,表明明代优人还保留着讽谏时事的优良历史传统,或者说文人相信,戏曲具有讽谏的社会功能;二是大量关于戏曲的负面信息记载,表明明代对戏曲行当的歧视较前代历朝程度更甚,这与明代的禁戏政策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3.
前面我们讲了人人不妨做做生活中的小丑,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还能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呢,大大方方不撑着,反而自在轻松快乐了.实则在生活中,小丑也不必特为去"做",不管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相貌智商上,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与不足,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根本不存在.既然如此,敢于"示丑"——示己之丑自揭其丑常常是最好的题材与内容,因为它"不装",凡是装出来的东西都不美.  相似文献   

14.
朱有敦《关云长义勇辞金》杂剧和无名氏《古城记》传奇是以关羽为主要人物的戏曲作品,这两部作品是关公戏的代表。明代孤本戏曲选集中,以关羽为主解的单出戏被大量选入。关羽作为神的形象也广泛散见于其它题材的戏曲作品。这向人们充分表明代关公戏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本文选取明代这一时间横断面,考察并分析戏曲中关羽形象共时并存的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5.
柳琴戏是以徐州的本土戏曲剧种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通过探析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和戏曲英译,挖掘柳琴戏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并找出推广传承柳琴戏新的可行性途径,使柳琴戏重新回归民众生活。  相似文献   

16.
李渔将科诨比喻成"看戏之人参汤",其低限是讲科诨必须具有审美意味,是戏曲中笑的起跑线。李渔对科诨提出的要求是"重关系"、"贵自然",即提倡寓意深刻和自然天成。李渔的"格局"总结着中国戏曲的艺术经验,与西洋戏曲虽有某些相近之处,但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作意于寻找有趣有意义的故事,而不是像西方戏曲家着眼于冲突。"优人搬弄"是李渔戏曲创作的理论,它强调着写戏应首先考虑演员和观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戏曲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悲剧性题材、还是喜剧性题材、剧作家们都能运用巧笔使得悲剧性作品“悲戏欢作”,喜剧性作品“喜剧闹作”。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苦乐相间、悲喜相错的戏曲格局,集中体现了民族乐观的化品性。  相似文献   

18.
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南阳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峰巅,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化现象分不开。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既有官宦、商贾、乡绅,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它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戏曲的昌盛鼓舞了供养信心,窝班培养的名优效应又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二互为因果。在曲宴酬酢、张乐共听的过程中,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但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饾钉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沁源秧歌,为进一步促进沁源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建议和措施,对保护沁源秧歌等非物质遗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丑"是一台戏的四大梁柱。从宋元南戏到现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几行角色。人们认为,这四个名称是借助"反喻"而成的,戏味颇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