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  相似文献   

3.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很多物理知识源自于对生活实践的观察、分析、探究。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又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实践及应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当前美术课程标准提倡的"关注文化与生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笔者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让美术教学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感受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创作实践中创造美,努力实现美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张彬 《快乐阅读》2011,(25):115-116
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要把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上得精彩,上得感人,政治教师就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捕捉、挖掘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通过设置丰富、鲜活的物理情景考查同学们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同学们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精神.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教学时,应让学生从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同时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社会理想或理想社会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本文作者试图用历史及社会学观点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分层、家庭结构、生活习俗结构等方面来阐释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希望发现其以后社会的变迁和美好田园生活所到起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名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人名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不同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印迹。文章从东西方人名的异同这一角度分析其相应的土壤——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虞剑 《成才之路》2011,(36):93-I0018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即物理要贴近生活,善于留心生活中的现象,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物理规律,对生活的感知由表象而转为内在。“从物理走向社会”即物理要联系实际,将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在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帮你更好地理解物理,让你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彻底进入到真正的物理世界——社会。那么初中物理课堂要怎样来体现这个理念呢?  相似文献   

11.
透析近几年全国中考物理试题,可以发现许多试题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实际,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相联系,充满了浓郁的STS(科学、技术、社会)气息,体现了学科与STS的广泛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培养其科学素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面具体谈一谈物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新课程提出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通过将物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物理现象中,主动地思考、探索来自生活的物理学习乐趣,让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最终达到科学育人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摞究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多种内容,是指由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特定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从不同的角度随着读者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14.
地理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这既是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又是国内外教育家所提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追求。从教材生活化、乡土地理生活化、社会热点生活化三方面捕捉生活化地理素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同时地理融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感知地理的乐趣,感悟地理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老师会发现: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开始头疼,不是觉得“无米可炊”,就是有着“眼前有景吟不得”的困惑。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观察,缺乏生活体验。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自然,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从五彩的生活情趣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写出真实的、有情感的练达文章。一、融入社会,参与生活作文教学应直面社会,与生活融  相似文献   

16.
地理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这既是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又是国内外教育家所提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追求。从教材生活化、乡土地理生活化、社会热点生活化三方面捕捉生活化地理素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同时地理融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感知地理的乐趣,感悟地理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杨立志 《学周刊C版》2011,(8):139-139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教师只有让综合实践课充满生活的气息,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自主研究,从研究过程中亲历和体验发现问题、获取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生活奥秘,才会使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综合实践课充满生活信息呢?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师应该恰如其分地运用教材,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品味美,从自然景观中领略美,从社会生活中感悟美,从人物形象中体验美,走出教材,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9.
解决社会生活情景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情景是进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以及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资源.从社会生活情景中发现、提出和解答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其思维过程与解答一般物理习题有较大不同.我们曾以“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着陆为例,对高中学生解决社会生活情景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做了观察探讨研究,下面就是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名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人名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不同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印迹.文章从东西方人名的异同这一角度分析其相应的土壤--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